編輯弁言
經過充實滿載的盛夏,老師們是否已電力飽滿準備衝刺了呢?學科中心八月份分別召開了研發小組會議和「即興」教案諮詢會議,十一月中老師們就有機會聽到有趣的「漂流箱」教案分享囉!此外,這個月也持續拍攝研發教材短片,「生活樂器劇場」教案的三位研發老師與朱宗慶打擊樂團的黃堃儼老師,特地帶領同學們一同到草山行館的展館,敲擊水管樂器,演示最新的水管樂器教案。
本期電子報特別邀請建國中學的劉美芳老師,分享她的電影教材以及教學經驗,希望能與更多正在進行電影教學的老師們交流、回饋。忍不住先在這裡預告一下,下學期學科中心將舉辦表演藝術類的Art from Life Team教學分享全國教師研習,以及一年一度的「教學歷程記錄-有效教學、多元評量及差異化教學優良教案競賽」成果發表研習活動唷!(歡迎藝術生活科的老師們踴躍寄件,報名截止日期為10/31,詳細辦法請點閱下方連結)
簡章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2Z0x9vEvNbQU28yUVFlUWRiNGc/edit?usp=sharing
本月紀事
「生活樂器劇場」延續先前視覺藝術、音樂應用及劇場的跨域合作, 進行第二階段的水管樂器研發。 |
試驗以水管作為光劍,敲擊出不同音階 |
運用水管的不同共鳴,搭配活潑節奏,有意外效果。 |
驚喜美術館!雕刻也能作為打擊樂器?! |
簡俊成老師運用壓克力原料和噴漆,為水管上色。 |
■8/21「即興:自由創作的身體語言」教案諮詢會議
邀請文化大學的蘇安莉教授作為惠文高中韓宜君老師的 「即興:自由創作的身體語言」教案進行諮詢 |
■音像藝術~電影教學教材分享
臺北市立建國高中劉美芳
◎前言
從101學年度開始,本校為了實踐99課綱中所規畫的選修類課程,許多學科和藝能科 老師在教務處的協調與配合下,紛紛提出各類與升學考試無涉的開課計畫以供學生選修。開學第一周,只見高三學生穿梭於各班教室和專科教室之間,這是蔽校第一次大規模地於同一時段、同一年級進行跑班分組選修,也是真正地落實總綱規劃選修類科目與學分數的精神。
顯然地,對於第一次操作這種全年級的跑班選修課程,我們這些興致勃勃的開課老師和註冊組、教學組、生輔組勢必成為實驗先鋒,不論在學生選修志願序與編班的處理上,或學習目標、單元內容、評量方式,甚至於學生選課狀況、出缺席掌握,以及期末為了學測(下學期的指考)是否需停課…等等問題,都在第一學年的開課中受到挑戰。歷經二個學年(四個學期)的檢討、改進、調整、修正…後,有些老師先後退出,有些老師後來加入,也有老師仍然持續開課。
一、課程設計
和其他藝能科 老師一樣,我也提出一份開課計畫,訂名為「音像藝術~~動態影像面面觀」,雖然幾學期下來,我從中獲得了許多教學樂趣,但也不得不因應現實狀況調整教學目標,從最早設定的五大理想性目標縮減為三項較務實的目標:
(一) 認識世界與臺灣電影工業的發展簡史,了解不同時代的電影風格、類型電影以及導演的創新手法,進而理解其藝術價值。
(二)
藉由各類影片的欣賞,理解電影的形式與美學特色。
(三)
認識好萊塢電影的技術,了解場面調度、電腦特效、攝影、剪接及聲音在電影中的運用,以培養對電影的鑑賞能力。
因高三非升選修課程以一學期為授課期限,且每周只有一堂課的學習時間,考量到本校學生在高二生活科技課程中已有拍攝影片的經驗,加上部分高三班級學生在必修的藝術生活課程中仍有製作動畫短片的作業,因此在學習評量方面,就不再安排實作課程,主要以鑑賞、分析、討論為主。
原先以「動態影像面面觀」作為課程名稱,是希望能夠藉由各類型的電影、動畫與媒體藝術,讓學生了解動態影像的類型與視覺語言,進而掌握其形式美感與內涵,培養學生對動態影像的全方位鑑賞能力。可想而知,我是野心太大、理想過高!經過第一學期的實施後,不得不放棄「動畫與媒體藝術」部分。
於是我將課程調整如下表,雖然教材內容仍然很多,且於下學期有上不完的疑慮(為了準備指考,下學期周次較少,僅有16周),但至少經過三個學期的實施後,它是具體可行的。此外,在「電影技術」單元中,我特別準備了「剪接的方法」作為備用課程,可以在授課時間多出來時使用。
上、下學期各單元主題及內容如下:
單元主題
|
子題
|
主要內容
|
節數
|
備註
|
電影工業發展史
|
電影的起源 電影發明的先驅者草創時期的電影
|
10
|
上、下學期實施
|
|
一把開啟前人秘密的鑰匙
|
從《雨果的冒險》看梅里葉的貢獻
|
|||
美國電影的代名詞~好萊塢
|
好萊塢電影的形成與特色 明星、導演、製作人
|
|||
電影發展的分期
|
草創時期 默片時代 有聲電影 彩色電影 數位時代
|
|||
電影的類型
|
片場制度與類型電影
|
|||
電影的風格
|
美國早期電影(1903~1930)
|
重要推手: 艾德溫‧波特 葛里菲斯
|
10
|
上學期實施
|
古典好萊塢(1930~1945)
|
敘事結構 美國神話 二元對立
|
|||
剪接與俄國蒙太奇電
|
時代背景 剪接是重建的行動代表人物與作品
|
|||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1945~1951)
|
時代背景 新寫實的意識形態代表人物與作品《單車失竊記》欣賞
|
|||
法國新浪潮(1959~1964)
|
時代背景 《電影筆記》 蔡明亮與楚浮
|
|||
電影的技術
|
場面調度
|
場景、服裝、化妝、燈光(色調)、表演
|
6
|
下學期實施
|
電腦特效
|
ILM光影魔幻工業特效公司《AVATAR》與3D電影
|
|||
攝影的技術
|
攝影的特質、焦距、角度、鏡位、運動、景框內外的空間
|
|||
剪接的方法
|
切、淡、溶、劃、圈、連戲剪接、平行剪接、交互剪接、
|
*預備課程
|
二、教材內容(節錄授課PPT內容)
(一) 電影工業發展史
1. 電影的開始
(1)電影的起源
動態影音的史前史可追朔到1825年的科學家費同博士(Dr. W. H. Fitton) (1780-1861)的留影盤 Thaumatrope (Persistence of Vision) 及其後的活動畫片玩具 (Zoetrop )(圖1)、早期放映機的雛型「魔術燈籠」(Magic Lantern)、手翻書(Flip book)(圖2)等,這些過去都是以玩具的形式出現,利用「視覺暫留」的原理來產生動態的影像,這可算是動態影音的前身。
註:視覺暫留的結果又叫作殘像或後像。當光線刺激由視神經傳到大腦後方視覺區之
後,便形成了暫時停留的影像。當所見的東西已經移開之後,那影像仍會短暫停留在
腦海中,此即殘像。以下為視覺暫留小試驗:
觀看方法如下: 1.注視圖中心四個黑點15~30秒鐘! (不要看整個圖片,而是只看那中間
的4個點) 2.然後朝自己身邊的牆壁看(白色的牆) 3.看的同時快速眨幾下眼睛,到底是
什麼東西? 答案請把圖片移開, 在圖片下面.
後,便形成了暫時停留的影像。當所見的東西已經移開之後,那影像仍會短暫停留在
腦海中,此即殘像。以下為視覺暫留小試驗:
觀看方法如下: 1.注視圖中心四個黑點15~30秒鐘! (不要看整個圖片,而是只看那中間
的4個點) 2.然後朝自己身邊的牆壁看(白色的牆) 3.看的同時快速眨幾下眼睛,到底是
什麼東西? 答案請把圖片移開, 在圖片下面.
看著黑點 你看到了誰?
1878年,英國攝影師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 1830-1904)首次使用攝影拍攝馬匹奔跑的連續動作(圖3),最初在拍攝的過程使用了12台的相機,後來又使用24台相機去擷取這完美如電影般的運動效果,並將它放入生命之輪中觀賞。這個實驗也同時奠定了往後動畫及電影的視覺暫留的基礎,每秒以12格或24格的播放。
在同一時期,法國人馬雷(Étienne-Jules Marey)也實驗同類的研究,並發展了另一種可以連拍的攝影槍(圖4),成功拍攝了一組運動中的連拍照片,最多能連拍四十個畫面。
1884年紐約的喬治‧伊士曼推出滾輪膠卷~賽璐璐膠質捲筒軟片(celluloid roll film),以之取代單張的幻燈片後才進入了一個動態影像的大躍進時代。
1884年紐約的喬治‧伊士曼推出滾輪膠卷~賽璐璐膠質捲筒軟片(celluloid roll film),以之取代單張的幻燈片後才進入了一個動態影像的大躍進時代。
(2)電影發名的先驅者
電影發明的過程就好像一場接力賽,由許多發明家奮力衝鋒陷陣,最後才順利完成一項新發明。參與這場接力賽的發明家很多,在此列舉四位最具影響力的先驅:
電影發明的過程就好像一場接力賽,由許多發明家奮力衝鋒陷陣,最後才順利完成一項新發明。參與這場接力賽的發明家很多,在此列舉四位最具影響力的先驅:
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
盧米埃兄弟
奧古斯特.盧米埃(Auguste
Lumiere) 1862-1954
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ere) 1864-1948
喬治.梅里葉(George Melies1861-1938
喬治.梅里葉(George Melies1861-1938
A.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
美國人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在受到馬雷快速攝影機的啟發,並獲得伊斯曼的軟片技術協助下,在1890年3月發明了西洋鏡電影觀影機(Kinetoscope)(圖5)。
由於伊士曼在賽璐璐膠質軟片上沿著膠卷的邊緣穿孔,可使攝影機在轉動軟片時更為精準,這也使得愛迪生發明的西洋鏡電影觀影機(Kinetoscope)運轉更順利。不過在愛迪生的眼裡,西洋鏡電影觀影機只是遊樂場中的一種玩具,是每次只能給一個人看的「窺看機器」。
此外,西洋鏡電影觀影機所放映的影片沒有故事可言,純然是片段的動作或運動的記錄罷了,例如:舞蹈魔術、小丑表演或世界奇觀等。不過由於這些動作栩栩如生,仍然吸引了大量遊客,故西洋鏡在1890年代出現後,很快就成了雜耍遊樂場中不可缺少的項目。
1893 年愛迪生在助手狄克遜(W.
K. L. Dickson)的協助下,發明了35釐米膠片拍攝電影短片的攝影機,愛迪生出品的《蝴蝶之舞》(Butterfly Dance)成為全球35毫米電影膠片的標準。為了拍攝影片,愛迪生更建造了電影史上第一個攝影棚黑瑪莉(Black Maria ),以供應更多影片拍攝製作使用(圖6~7)。
B.盧米埃兄弟:
奧古斯特.盧米埃(Auguste Lumiere)
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ere)
奧古斯特.盧米埃(Auguste Lumiere)
路易.盧米埃(Louis Lumiere)
盧米埃家裏經營照相器材館,兩兄弟的興趣是攝影及實驗研究。1895年2月他們改造了英格蘭人勒‧普萊斯的攝影機,發明了電影攝影機(Cinematographe)
(圖8),並將縫紉機間歇性的運動特質,運用到攝影機,使其在操作上更為精確靈巧。
由於這台電影攝影機兼具有攝影、曝光、放映三種功能,盧米埃兄弟得以拿著活動攝影機到海灘、公園及公共場所拍攝日常生活影片(圖9),且活動影像經曝光後又能夠藉由投影放大,讓更多人能夠同時觀賞,因此奠定了今天的電影基礎。
當時盧米埃兄弟所拍攝的影片是「一個鏡頭一個畫面、單一劇情、遠鏡頭」的記錄式寫實影片,攝影機擺在固定位置、純粹紀錄、無剪接,具體地表現了真實生活的魅力,包括了《離開工廠的工人》(圖10)、《火車進站》、《澆花園丁》、《嬰兒午餐》、《出港的船》、《拆牆》、《下棋》等,這些短篇紀實影片被視為紀錄片及電影攝影寫實的先驅。
1895年12月28日(六) 晚上,盧米埃兄弟於巴黎卡普辛大道的房間內進行史上第一次公開放映電影,觀眾必須付費才能進場觀看,放映的影片是《火車進站》(The arrival of the train)(圖11)。這部電影真實地紀錄了火車進站出站的過程、旅客上下火車,以及人群在鏡頭前行走的情形,不過在放映時,當前進的火車頭越來越大,好像瞬間即將衝出銀幕時,在場觀眾莫不大驚失色,有的低頭迴避、有的拔腿就跑、有的尖叫不斷…,對當時的人而言,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卻又新奇無比的觀影經驗!
此後,盧米埃兄弟及公司操作員開始受邀到世界各地拍攝影片(景觀影片、時事影片、喜劇影片)及租用戲院、咖啡館展開各國第一次動態影片放映。不過,在1897年的一場影片放映過程中意外發生火災之後,使得民眾對電影望之卻步,加上製片技術未創新,以及民眾反應不熱絡,盧米埃兄弟遂於1905年後放棄了所有的拍片業務。
當時盧米埃兄弟所拍攝的影片是「一個鏡頭一個畫面、單一劇情、遠鏡頭」的記錄式寫實影片,攝影機擺在固定位置、純粹紀錄、無剪接,具體地表現了真實生活的魅力,包括了《離開工廠的工人》(圖10)、《火車進站》、《澆花園丁》、《嬰兒午餐》、《出港的船》、《拆牆》、《下棋》等,這些短篇紀實影片被視為紀錄片及電影攝影寫實的先驅。
1895年12月28日(六) 晚上,盧米埃兄弟於巴黎卡普辛大道的房間內進行史上第一次公開放映電影,觀眾必須付費才能進場觀看,放映的影片是《火車進站》(The arrival of the train)(圖11)。這部電影真實地紀錄了火車進站出站的過程、旅客上下火車,以及人群在鏡頭前行走的情形,不過在放映時,當前進的火車頭越來越大,好像瞬間即將衝出銀幕時,在場觀眾莫不大驚失色,有的低頭迴避、有的拔腿就跑、有的尖叫不斷…,對當時的人而言,這真是一場驚心動魄卻又新奇無比的觀影經驗!
此後,盧米埃兄弟及公司操作員開始受邀到世界各地拍攝影片(景觀影片、時事影片、喜劇影片)及租用戲院、咖啡館展開各國第一次動態影片放映。不過,在1897年的一場影片放映過程中意外發生火災之後,使得民眾對電影望之卻步,加上製片技術未創新,以及民眾反應不熱絡,盧米埃兄弟遂於1905年後放棄了所有的拍片業務。
C.喬治.梅里葉(George
Melies1861-1938:
梅里葉是一位魔術師,希望演出的魔術和劇團的表演能拍攝下來到各處播放,1896年梅里葉從英國買了一架放映機將其改裝成攝影機。某次拍攝車輛時,突然發生機器故障,膠片卡住。不久後機器恢復正常運作,當他查看所拍攝的影片時,車輛像是突然向前衝撞一般,於是他發現了剪接的特性,就如魔術般的神奇(圖12)!此後,梅里葉利用剪輯概念製作了《
由於梅里葉是個魔術師,故發明了許多簡易的電影特效。他在電影拍攝時常使用照相技法製造幻象,如:兩次或多次曝光、照像合成、疊印等技術,並發明許多攝影技巧如:快慢鏡頭、倒拍、漸隱漸現、停頓等。為了將電影帶入奇幻世界,引發觀眾驚異,1897年他改良了愛迪生的攝影棚,於巴黎自己的莊園內建造了一座玻璃攝影棚(圖14),在四面採光如溫室的攝影棚內, 梅里葉製作如幻想世界的精細布景,拍攝他的魔術表演(圖15),也拍攝許多想像中的影片及虛構的故事。
梅里葉是電影史上第一位場面調度大師,有系統地使用劇本、演員、服裝、畫妝、佈景、機關裝置等。除了簡單拍攝魔術表演,他還用一系列「景畫」(每個景畫代表一個鏡頭)來拍較長、純屬想像的奇幻影片,如《仙履奇緣》、《月球之旅》等,因為他的影片大都混合著幻想式敘事結構和奇幻場面,立下了影像形式表現的開端。
1902電影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誕生(圖16),片中有許多構成科幻冒險的要件: 科學家、怪物、飛船、美女、世外仙境、巨大植物 、海底、異境、遠征旅行的題材,實現了當時人們對太空世界的想像。這部電影在歐洲各地放映,獲得極佳的票房與評價,梅里葉本想把這部電影拿到美國放映,以得到更大的商業利益;但是,愛迪生在倫敦看過這部電影後,他的助手們秘密地對電影進行了拷貝,在美國全國上映後,所賺得的大量錢財全部歸愛迪生所有,梅里葉分文未得。
幾年後,梅里葉未意識到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影響,當時電影觀眾的關注力已經轉移,不再喜歡想像式的奇幻影片,他所拍的影片不再受到青睞,在入不敷出之下,宣告破產,放棄了拍片工作。不過,梅里葉的影片在世界廣受歡迎,也被大量地研究、模仿,對後來的電影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未完 .待續~
參考資料:
一、曾國安、鄭雅芬主編《藝術生活(音像藝術篇)》華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
二、陳儒修、江學瀅、周盈君、吳佩芬編著《音像藝術》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出版
三、馬克.庫辛思著《電影的故事》(譯者楊松鋒) 聯經出版社
兩廳院藝文線上分享
■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一「戰」成名,絕非「偶」然—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團隊輪廓
劇場是一個「想像的空間」,而舞台上的所有元素都是啟動「想像」的媒介,我們進劇場看著演員扮演角色、發展故事,明明知道只是場表演,台上一切都是假的,但是劇場空間的所有人(包括演員)卻都全對號入座,心甘情願地掏出想像,進入由劇場虛擬符號所啟動的想像真實世界;所以說「想像」是劇場的迷人魅力,也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所獨特擁有的一種精緻心智活動。從這個觀點來看,不是真人扮演,而由物質性(物件)所構成的「偶戲」,是一種更需要想像力的劇場演出,可是為什麼今天的「偶戲」反而常被歸類為給兒童看的呢?難道是兒童們的想像力,都比大人活潑嗎?
「偶戲」這門古老的表演藝術,在從前就是不分老少、全民共賞的,並且長期以來從各地區、各民族,也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偶戲類型,例如西西里島的鐵線懸絲偶、東歐的木頭手偶、印尼爪哇的仗頭偶、日本人形淨瑠璃、越南水傀儡、馬來西亞皮影戲、台灣布袋戲等等。今日我們欣賞這些傳統偶戲,更可以從偶的類型、裝飾、音樂、故事及戲台之中,看見了偶戲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深度。不只是如此,進入了當代的劇場,偶戲更是常被援用的理想元素,陽光劇團的《河堤上的鼓手》,「以假亂真」地用真人扮演人形淨瑠璃;來過台灣的英國合拍劇團《春琴》,也如夢似幻地將人與偶「以真亂假」;連台灣本地劇團,如飛人集社、無獨有偶、同黨劇團等,也都嘗試著創造當代劇場中的「偶」元素,原因別無其他,都要回到「偶」所擅長創造的劇場想像空間。
從兒童偶戲到探討政治議題
今年臺北藝術節節目中,也安排了一個偶戲節目,由南非翻筋斗偶劇團演出的《烏布王》,這個今日當紅的老牌偶劇團,是一個從地區性小型偶戲團開始,現在已經躍上國際(當代劇場)舞台的一個成功案例。翻筋斗偶劇團成立於一九八一年,創辦人之一艾居恩.寇勒出生於一個製作傳統戲偶的家庭,當他在開普敦美術學校就讀,遇到一心嚮往現代藝術的巴索.瓊斯,兩人政治立場相近並墜入愛河,之後就共同創立了翻筋斗偶劇團。
好書推薦
書名:再見楊德昌:台灣電影人訪談紀事
作者:王昀燕
簡介:
2007年,台灣新電影重要旗手楊德昌因癌症病逝於洛杉磯,迄今五年,台灣始終未有企劃完善的專書詳實剖析其創作梗概。兼之,自1982年起始的「台灣新電影」至今恰屆滿三十年,近年台灣電影重又發光,於此之際,更有必要對於影響新一代電影人甚巨的影史浪潮做一回顧。
過去,楊德昌相關專文多從評論的角度切入,有別於此,本專書計畫深度專訪曾與楊德昌共事的若干電影人,藉由口述歷史,深入台灣電影的創作現場,留下可貴紀錄。這些原始素材一方面可作為社會大眾親近楊德昌作品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作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史料。
本書共計專訪下列曾與楊導共事之台灣電影專業人士:小野、吳念真、柯一正、余為彥、舒國治、杜篤之、廖慶松、陳博文、張惠恭、鴻鴻、陳以文、王維明、陳駿霖、金燕玲、張震、柯宇綸。訪問內容除以楊德昌電影為主軸,更旁及多位資深影人的從影小史,並從各自的專業出發,談及對電影的看法。
小 野:楊德昌有句名言:「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身為戰後這一代,我們經歷過台灣非常破落而貧窮的階段,早期又面臨戒嚴,是非常不幸的時代,但又何其幸運,因為我們甚麼都得靠自己,必須反抗威權、反抗貧窮、反抗這個破敗的城市,由此給我們帶來力量。
柯一正:如果沒有楊德昌,台灣電影會再落後很多年,因為很多導演是受到他的刺激。
鴻 鴻:當時我受楊導影響非常深,看很多電影,都會覺得這電影有問題,包括看安哲羅普洛斯(Theodoros Angelopoulos, 1935-2012)的片子都會覺得太膚淺而片面,不若楊導想得嚴密。後來我很努力掙脫,依循著我寫詩的體驗,試圖要離開他的影響,但是,可能真的太根深柢固了。
藝文連結
■ 故宮博物院電子報
■ 新舞台-節目資訊
■ 文建會電子報
■ 台北市立社教館
■ 國美館電子報
■ 中正文化中心
■ 北美館活動表
■ 文建會文創產業推動服務網
■ 國立歷史博物館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藝教館-表演與展覽
■ 表演藝術聯盟
■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松山文創園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備註
■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