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2017年9月電子報

本月紀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106年度期中諮詢交流座談9/12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106學年度第一學期期初會議9/18


106年度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校定必修與多元選修課程設計-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施作9/26

 臺北市立復興高中簡俊成老師《浮雕文創商品設計》

國立政大附中高宇人老師《高中行為藝術》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黃俐芳老師課程分享

 臺北市立中山女中蔡紫德老師《個人的Zine-出版構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陳淑華教授
「畢卡索:想像中的人物肖像」特展導覽

106年度種子教師培訓研習-數位編曲(進階2) 9/99/23

106年度種子教師培訓研習-攝影專題製作(進階) 9/25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106年研發教案(1)
《高中行為藝術》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高宇人老師
(教學演示影片將於106年底上傳至學科中心Youtube網站)


■教案發想與緣由
2016年,藝術生活學科中心辦了一系列表演藝術培訓課程,這些由陳韻文老師策劃,多元且豐富的系列講座,讓參與者受益良多,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67日由葉子啟老師帶領的「教師即策展人-行為藝術」。這場講座讓我想起多年前,我進行的一門專題課程「快閃表演」,憶起當時,學生們個個創意十足,活力四射,雖然在作品論述與批判方面略顯不足,但實際上有些同學的作品,其實已經是一場場的行為藝術了。

2015710月高美館辦了一場《以身作則:身體行為藝術特展》,20164月,台北當代館展出《殺了我或改變:楊金池行為藝術個展》,再加上2017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台灣代表為行為藝術家謝德慶,我發現行為藝術其實在藝術世界中一直明顯存在著,但其作品的內容又是如此的衝擊與極端,因此想研發一份完整的行為藝術教案,讓高中學生能夠瞭解表演藝術之於行為藝術的賞析,進而能策劃並創造這樣的表演型態,而達到反思自身與社會(空間)脈絡的關係。


攝影專欄
克羅埃西亞|New CitizensOrgan Vida 國際攝影節
/羅晟文

札格雷布當代美術館 ©Organ Vida

去年,我的克羅埃西亞同學 Matija 向我提及,在他的家鄉,有一個「由一群熱血志工創立的好攝影節」,名叫 Organ Vida。隨後,我很幸運地能參與最近兩屆的攝影節,也藉眾多活動、展覽學習。Organ Vida 的節目很多,這篇文字將就我曾參與的部分,分享一點觀察與經驗。

  • Organ Vida
Organ Vida 國際攝影節每年九月於克羅埃西亞首都札格雷布舉辦,今年為第九屆,是歐洲最受矚目的當代攝影活動之一。Organ Vida 起步於2008年,由當時僅22歲的藝術總監 Marina Paulenka 發起。在活動發起前,克羅埃西亞除了經典攝影展外,幾乎沒有當代攝影活動,政府也不太輔助,但面對這個情況,Marina 正面地抱著:「與其成天坐著羨慕國外的環境,不如聯合朋友,一起展出年輕攝影家的作品。」的想法開始努力。創始之初,雖然只是小型展覽,團隊也大多由志工組成,但仍然獲得了不錯的評價,也讓她們有動力繼續努力,發展成包含展覽、座談與工作坊的攝影節。Organ Vida 的前三屆僅展出本土攝影家作品,第四屆始成為國際攝影節。目前,除了幾位核心幹部外,攝影節大部分的團隊成員仍是志工,且以當志工為榮。

Organ Vida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凝聚力:開幕當週,大多數的藝術家、策展人、編輯、徵件評審等參與者都被安排住在同一處,彼此互為室友或鄰居,方便大家互動,也能認識更多新朋友。為了聚集參與者,大家每天晚上會收到一封電子郵件,通知大家隔天的展覽開幕、座談、聚餐、派對、甚至最後一天的小型旅遊資訊;攝影節核心幹部與志工團隊也透過這些活動與大家熟識。另一個巧妙的安排是發餐券,讓大家自動聚集到某些餐廳、早餐店用餐,創造不期而遇的機會。這些安排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入認識彼此,也讓攝影節的氣氛更加融洽。

  • New Citizens
Organ Vida 近年幾屆的主題包括「Boundaries」(邊界)與「Revelations」(揭示),今年的主題則是「New Citizens」(新公民)。之所以會設定這個主題,Organ Vida 希望藝術家挑戰「公民」的傳統定義,使「新公民」越過城市與國家的藩籬,與特權、國籍、權威抗衡,進而理解在現今(後)資本主義時代生活與生存的意義。

攝影節圖錄 ©Organ Vida

今年的 Organ Vida 國際攝影節共有13個展覽,分布在城市11處,核心展區為札格雷布當代美術館;攝影節的公開徵件聯展在此展出。共選出10件系列作品,包含 Daniel Castro Garcia(英國)的 ForeignerJohn Feely(澳洲)的 The OutsiderMiia Autio(芬蘭)的 Variation of WhiteNick Hannes(比利時)的 Mediterranean, the Continuity of Man 等作品。此外,巡迴世界的攝影書展 Kassel Dummy Award 也在此展出。

Daniel Castro Garcia作品Foreigner ©羅晟文    

Nick Hannes作品Mediterranean, the Continuity of Man
©羅晟文

Miia Autio 作品 Variation of White ©羅晟文

Kassel攝影書展 ©羅晟文

除了前述展覽,還有許多藝術家個展散布在當代美術館內與城市各處,包含 Pieter Hugo(南非)的回顧展、Anouk Kruithof(荷蘭)於墨西哥製作的新作 Ego, Eco, CrescendoDana Lixenberg(荷蘭)的 Imperial CourtsKatrin Koenning(德國)的 IndefinitelyDragana Jurišić(克羅埃西亞)的 YU: The Lost Country,以及我的白熊計劃。

Pieter Hugo 展覽©羅晟文

Anouk Kruithof 新作展 ©Organ Vida

白熊計劃展覽 ©羅晟文

Really Real聯展 ©Mihai Gui

  • 攝影書工作坊
Organ Vida 攝影書工作坊由前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攝影系主任 Corinne Noordenbos,與義大利攝影書設計師 Fiorenza Pinna 一同主持。Corinne Noordenbos 對荷蘭當代攝影與攝影書有深遠的影響,門下學生包括 Rineke DijkstraViviane SassenRob HornstraWassink Lundgren 等攝影家;Fiorenza Pinna 則在羅馬創辦了 Little Big Press 攝影圖書室,推廣獨立出版的攝影書籍。

工作坊為期三天,參加者必須預先準備一件攝影系列作品,在工作坊進行期間透過討論與編輯完成至少兩本樣書(dummies),工作坊結束後於攝影節中心展出。Corinne Noordenbos 對攝影書的構成有嚴格的見解,在工作坊期間,他會先和學員們討論如何找出一套系列作品中的關鍵圖片(key image),再由關鍵圖片的基調逐步發展成一本書。在樣書展中,學員們除了展示成果,也在牆面上展示其製作與抉擇過程。這場工作坊共有12位學員,大多為攝影節的參展人;也因為如此,大家有機會對照觀看作者的展覽、書本的製作過程與想法,並參與討論,十分有趣。

攝影書工作坊展©羅晟文

攝影書工作坊 ©羅晟文

  • 小結
去年的第八屆 Organ Vida 攝影節中,德國策展人 Kristin Dittrich 曾在一次座談中和大家討論攝影節的意義;她認為:「攝影節存在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要能讓人看到展覽的背後,平時看展或看書時無法觀察到的一面」。Organ Vida 透過作者的在場,與巧妙的細節安排,讓這些面向得以在公開、半公開和私下場合中以不同樣貌呈現,也讓攝影節成為一個有機的平台。就我而言,我常以攝影節落幕後,自己能否轉化此次經歷以作為日後的養分,來思考攝影節平台是否有效;對我而言,Organ Vida 在我曾參與的這兩屆中都做的很好,更都讓我獲益良多。

好書推薦
書名: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台灣木職人的記憶與技藝
作者: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團隊, 王妃靚, 陳泳翰/文字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7/09/30



北歐設計的簡約書櫃、日本的精雕漆器碗盤、美國壁爐邊的老奶奶搖椅……你可知道,這些東西過去都出自台灣的工廠?

曾經,木頭材質的家具日用品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也曾經,現在人人心儀的歐美日木製品有許多都是從台灣出產。台灣過去是世界上一流的木業加工大國,大量的林木資源、傳承自中日的高超技術,還有加上世界前三的木工機械工業,構築出傲視全球的榮景。只可惜因為長期代工沒有發展品牌,再加上生活型態改變、產業外移、政策限制等等因素,漸漸地,訂單少了,產業中的人們也面臨逐漸高齡化卻找不到接班人的窘境,相關產業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

為了讓木業再次重新活化,行人選定榫卯、跳台(車床)、曲木等三種實木加工最主要的技法,讓讀者從與日常生活最緊密相連的「細木作」家用品裡,看見最精湛的匠師技法,和最富生命力的木質紋理,然後發現不只物品本身具有高度美感與實用價值,背後所保留的技藝和產業鏈也一樣值得注目。

透過幾位投入實木加工業一輩子時間和心力的老師傅的故事,還有精美溫潤的木材與廠房攝影照片,讀者將會看見職人的人生和用心,他們經歷過什麼樣的時代,學起了什麼樣的技術,遇見了什麼樣的產業和生活轉折,以及持續從業至今,他們對木材和加工業抱持的是什麼樣的眷戀……於是我們會發現,職人不須往國外遠求,就存在於鄉里之中低調存在的大小工廠。除了職人故事,本書中也記錄了廠房中詳細的製作流程,讓好奇卻不得其門而入的讀者,可以「實地」了解自己手邊的器物是怎麼被製造出來的。而在回顧人物與產業歷史的縱深之後,本書也不忘展望未來,介紹結合了既有實木加工技法與創新設計的木頭產品,是如何和產業擦出火花。

隨著本書介紹的人,我們希望能帶領大家重溫木質的美感體驗,和再度開始使用木製品的熱情。

更多介紹: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5376

藝術生活教師教學意見交流表單
您是藝術生活科教師嗎?有任何教學現場相關意見及經驗,歡迎與我們交流。

藝文連結
■       國美館電子報
■       北美館活動表
■       表演藝術聯盟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2017年8月電子報

 課程預告
■9/26(二) 106年度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校定必修與多元選修課程設計-高中藝術生活課程施作
課程代碼:2259164



本月紀事
■106年度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跨領域課程設計-攝影中的公民議題 8/10




好書推薦
書名: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
作者:John Berger
譯者:吳莉君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0/08/05



探究我們如何觀看藝術和世界的方式,最精練又最具衝擊性的經典視覺藝術之作。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不過觀看先於言語還有另一種義涵。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

  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

  赤裸顯露自身。裸體用於展示。裸體的詛咒是永遠無法赤裸。裸體是一種衣著形式。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樣重要,試圖引發讀者質疑與探究我們是如何觀看繪畫……這無疑將改變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

  全書雖以章次為名,但讀者可以隨自己喜好以任何順序閱讀。其中四章由文字和圖像構成,另外三章則只有圖像。由圖像構成的章節,主題分別為觀看女體的方式,以及油畫傳統中的各種矛盾面向,雖然沒有文字,但它們企圖提出的問題並不下於有文字的篇章。在這些圖像篇章裡,作者有時不提供任何相關資料,因為擔心這類資訊可能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干擾圖像正在傳述的意旨。

  本書初版於1972年,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為基礎加以延伸,是所有談論藝術的書籍中,最發人深省也最具影響力的經典作品,直到今日,其啟發讀者如何觀看藝術作品的入門地位依然不變。

  約翰.伯格擊中了專業藝評家的神祕要害……他是影像的解放者:一旦我們讓畫作直接影響我們,我們就能以更好的位置做出有意義的判斷。——英國藝術評論家Peter Fuller

  這本書的影響力十分驚人,它開啟了我們的視野,帶我們進入文化研究的普遍關注領域。——英國作家兼評論家Geoff Dyer,著有《敘述的方式:約翰.伯格的作品》(Ways of Telling: The Work of John Berger)等書

  伯格有關視覺藝術最具衝擊性的作品……這本書對於推廣歷史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藝術研究法而言,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出現在無數書單上。直到今天,《觀看的方式》依然是談論西方藝術主流傳統的社會角色,以及意識形態和科技如何薰陶我們觀看藝術和世界的方式,最簡練又最具挑戰性的作品之一。——英國里茲「三一與諸聖大學學院」傳播學院高級講師Lloyd Spencer

完整文章


藝術生活教師教學意見交流表單
您是藝術生活科教師嗎?有任何教學現場相關意見及經驗,歡迎與我們交流。

藝文連結
■       國美館電子報
■       北美館活動表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表演藝術聯盟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松山文創園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