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2015年5月電子報

編輯弁言

生活樂器劇場2在國美館順利落幕,緊接著六月也有重磅活動登場啦~「都市偵探2」除了發表教案外,也邀請種子教師分享執行教案過程,並搭配服用日本攝影師川島小鳥特展;另外由富邦文教協同辦理的電影教材工作坊,這次也邀請到法國國家電影及動態影像中心(CNC)統籌初級中學影像教育的Bernard Kuhn,以及有豐富教材撰寫經驗的編輯、作者Philippe Leclercq擔任講師,將在工作坊中討論法國中學影像教育的思考以及實務分享。千萬不要錯過難得的機會,事不宜遲,即刻前往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

六月課程預告

■《都市偵探2》全國教師研習
時間:6月2日(二)9:40-16:00
地點:師大附中新民樓2樓綜合教室
課程編號1770345
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 
http://www3.inservice.edu.tw/index2-3.aspx

■法國中學影像教育實務工作坊
時間:104年6月9日(二)09:00-12:00
地點:台北文創大樓6樓
課程代號1794624
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 
http://www3.inservice.edu.tw/index2-3.aspx

■104年度有效教學、多元評量及差異化教學優良教案競賽簡章
寄件截止日期:104年7月10日(五)
http://ppt.cc/CNcf

本月紀事

■研發教案影片拍攝會議-顏椀君老師(5/7)



■ 104年度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研習-生活樂器劇場2 中區研習(5/8)






■ 研發教案影片拍攝-顏椀君老師(5/11)




■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研習-富邦文教電影教材工作坊(5/12、5/19)






■104年度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研習-富邦文教電影研習營(2)行動代號孫中山(5/16)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研習-Art from Life Team教師工作團體(5/18)

■台北電影節選片指南(5/26)



■104年度藝術生活學科中心交流訪視(5/27)

本月專文


環境中的聲音與藝術表現
--記2015寶藏巖環境藝術燈節裡的聲音裝置作品
撰寫:呂芳玲


寶藏巖,台北南區近郊的一個老社區。在這兒,人文被時間與歷史之流捏塑,成為一個奇特的場域。

2010年,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正式成立,聚落與藝術共生的實驗於焉正式開跑;2012年,有別於傳統元宵燈節的藝術燈節誕生,中外藝術家藉此,以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為框架,展開更多的探索與對話。

2015年,寶藏巖燈節以「燈著  你回來」為活動主題,選用白光的1940年代的歌曲「等著你回來」作為活動宣傳曲,殷殷呼喚觀眾走入這外表懷舊的空間,賞玩新世代藝術的風味。
本次藝術燈節有兩件以聲音為創作發想的作品:一為西原尚(NISHIHARA Nao) 的《山城浮影》,二為曾偉豪的《聲影-光語》。大多數人幾乎總是習以「聽覺」感知聲音,然而在這兩件作品,創作者展現不一樣的思考點,擴大了對聽與聲音意義的思惟。以下簡單介紹之。

I  西原尚《山城浮影》  展示場地:綠野地
來自日本的藝術家西原尚說:「人在現代都市生活,常被嘈雜的聲音圍繞,致忽略傾聽細微的聲音,若要聽細小的聲音時,人的感官會變得更敏銳。」他在寶藏巖場域感受到歷史、建築的迷人,加上得自日本傳統裝置「鹿威」 的靈感,產生以聲音表現此處空間的創作構想。他認為「間」(空間)並非是空白或空洞,而是一個載體,承載著在此存在的「美麗的房屋、植栽、久遠的歷史、微小的生物及人們的心」。
此作品由多個聲音裝置合組而成,置放於寶藏巖的綠野地區塊,組成作品的物件或高懸或低置,恣意舒活在這空間裡,不時發出聲音。西原尚取用環境周遭蒐羅來的生活物品(木料、瓶罐、水桶、臉盆等)為素材,搭配定時器,計算聲響碰撞時間點,完成這件聲音藝術作品(圖1-4)。

這件作品除了以環境藝術裝置形式存在,還用表演藝術形式展現。在4月6日和11日兩天,西原尚結合現場裝置與樂器,作live秀(圖5),加碼踩街活動,邀請現場觀眾一起穿梭寶藏巖的曲折幽巷,共同體驗踏尋之樂。

這些發出的短促聲響音量並不大,但傳人耳、扣人心,帶動奇妙的「點醒」效果,把可能正忙碌別處的心思拉回所處的現實環境,啟動目光,四下尋視,傾聽更多,產生自問「這是甚麼聲音?哪裡發出的?於我有甚麼意義嗎?」
果然,聲不在大,有聲即能振聾發聵。


[1] 竹製的聲音裝置系統,常放在花園裡,裝置每五分鐘敲擊石頭一次,產生短促音響,強化人對空間的感覺,使人的感覺更敏銳。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II 曾偉豪《聲影-光語》  展示場地:71號。

台灣藝術家曾偉豪表示:「聽」不是感受聲音的唯一方式,他希望將「聲音」這¬種無形的能量轉化為可視的圖像。在試圖將聲音的想像實體化時,他想到聲音與光一樣,都能用頻率表示,聲音的意念可轉換成為光的形式,故原先不可見的聲音便成具象。作品更可隨人之摸觸方式,衍發不同聲響,人則因之體察身體、意念與¬聲音之間的微妙關係。
這件作品係以導電油墨、擴大機、喇叭、燈裝置為材料組成的聲音互動裝置。作者擷取自己若干話語的頻率,以導電油墨,代換成燈裝置上的聲波圖樣(圖6-8),有的燈具還加上文字,彰顯語言乃包含了不可見的聲音與可見的文字。觀眾若以身體或手接觸燈裝置的聲波圖樣,將引發反饋增幅的聲音。
在寶藏巖懷舊的社區整體氛圍下,在這布置得有如家屋的小巧空間裡(圖9),暖色調的燈裝置有如等候的家人。燈具對人的觸摸,回應鳥鳴般的雎鳩,叨叨絮絮,彷若與觀眾進行家人間的私密殷語。光影、人影、細語流轉於斗室,渲染一屋獨特的神秘美感。
數盞燈光,不變的守候,等待機緣,啟動交談。



好書推薦

書名: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
作者:高俊宏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5/05/20



簡介

關於「佔領」命題,東亞地區的藝術家們,如何以身體行動來回應?  

藝術是花,時代是土壤。相同文化圈的創作者,有如同一座花園裡的耕耘者,也是彼此對照的鏡子。
  
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日本東京、沖繩、香港、韓國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地區,採訪並考察東亞地區在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一波波新類型的藝術行動主義的在地發展。這些藝術行動中,某部分也對應著近年台灣社會的轉變。
  
每個成熟的社會都有自己的發展命運,每個社會的藝術家也難免被他所屬社會的命題所纏繞,等待他自己來拆解、回答――土地的傷痕、歷史記憶、邊緣化的社群、歷史政治的糾葛……藝術家如何介入社會?藝術行動如何形成力量?

本書以近在隔鄰的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等地的藝術行動,包含日本的市村美佐子(Misako Ichimura)、韓國藝術家金江(Kim Kang)、金潤煥(Kim Youn-hoan)、武漢「我們家青年自治實驗室」、香港「活化廳」及台灣多位藝術家為例,提出第一手觀察與分享。



藝文連結
■       故宮博物院電子報
http://enews.npm.edu.tw/ePaper/zh-tw/index.html
■       新舞台-節目資訊
http://www.novelhall.org.tw/saloon/plb_search1.asp
■       文建會電子報
http://www.cca.gov.tw/epaper.do?method=list
■       台北市立社教館
http://www.tmseh.taipei.gov.tw/
■       國美館電子報
http://www.ntmofa.gov.tw/chinese/epaper.aspx
■       中正文化中心
http://www.ntch.edu.tw/program/schedulelist?lang=zh
■       北美館活動表
http://www.tfam.museum/TFAM_Event/default.aspx
■       文建會文創產業推動服務網
http://www.cci.org.tw/cci/cci/news.php
■       國立歷史博物館
http://www.nmh.gov.tw/zh-tw/Home.aspx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http://www.huashan1914.com/
■       藝教館-表演與展覽
http://www.arte.gov.tw/pro1_perf_nowlist.asp
■       表演藝術聯盟
http://www.paap.org.tw/
■       台北當代藝術館
http://www.mocataipei.org.tw/blog
■       公視-表演打天下
http://activity.pts.org.tw/PTS/A2009ShowFight/index.aspx
■       松山文創園區
http://www.songshanculturalpark.org/ExhibitionList.aspx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http://www.ncafroc.org.tw/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http://pier-2.khcc.gov.tw/content/index.aspx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