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2017年7月電子報

課程預告
8/10() 106年度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跨領域課程設計-攝影中的公民議題 
課程代碼:2247433 (已額滿)


本月紀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106年研發教師課程示例影片拍攝:
■《Zine(獨立出版物)的製作》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蔡紫德老師

■《說唱體驗200分》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溫賢咏老師

■《十二年國教校定必修課程示例-戲劇老師的拉邦動作練習》
   臺北市立大直高級中學張幼玫老師

■《行為藝術》國立臺灣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高宇人老師


攝影專欄
Really Real: 荷蘭AKV|St.Joost攝影碩士畢業展
/羅晟文

對藝術與設計領域來說,畢業展是每個學程的年度重頭戲,是代表學校的公開報告書,也是學生與外界接軌的窗口。這裡介紹AKV|St.Joost藝術學院攝影碩士(MA Photography)於今年七月在鹿特丹舉行的畢業展。蠻有趣的是九位畢業生的作品裡,沒有任何平面照片。

AKV|St.Joost擁有目前荷蘭唯一的攝影碩士學程;過去兩年我在這裡學習,有幸能一同參與本次畢業展。關於學程介紹,可以參考這篇訪談,以及去年在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報告

ReallyReal 文宣(Ruben Üvez攝影)

  • Really Real」與 Roodkapje 展覽空間
在兩年的學程中,九位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與文化,創作與研究上的脈絡也很不相同。這些脈絡涵蓋小說文學、資本主義、公共空間、經濟動物、宗教成見、顏色感知、記憶、恐懼等,大家並沒有共同的創作方向,也沒有主流策略與媒材。在決定展覽名稱時,我們發現現實與虛幻間的關係,可以透過每個人的作品引發不同的詮釋與探索,因此決定了主題「Really Real」。

藝評家Frank van der Stok在對本次展覽的論述「從福特全順到假新聞(From Ford Transit to Fake News)*」一文中指出,數位時代的媒體文化中,現實與非現實間的界線正逐漸模糊化;正與贗、真與假、信賴與疑慮間的分野已成了相對概念,需視情況而定義。在社會與政治上,虛實錯置或許可被視為是全球化與數位化的不良副作用;但在文化上,這種現實與虛幻間的強制對話,可成為批判或積極回應這種副作用的有效契機。

位於鹿特丹中央車站旁的展覽空間Roodkapje(小紅帽)成立於2000年,是個實驗性藝文展演據點與活動始發組織。2014年後至今以RADICAL(激進)為母題,自許扮演觸及社會逆鱗的角色,用非震驚、非煽動的手段搖醒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展場挑高,連續空間大約300平方米,視覺上較粗糙,並沒有藝廊或美術館常見的完美牆面,但佈置彈性大。

Really Real 開幕與 Lavinia Xausa 展演作品 _The Word of Worlds_(攝影_羅晟文)

  • 參展作品
以下介紹其中六位參展人的作品。
Breaking the Monoform in Public Space Nikos Kostopoulos(希臘)製作的照相手機應用程式。Nikos認為在公共空間中氾濫的廣告商標是一種唯讀的圖像(monoform),常常壓倒性地充滿了人的視覺空間;也就是說,面對於這些圖像,人往往成為被動觀者,麻木於商業廣告的視覺轟炸。他因而設計了手機照相程式,可以即時辨識現實生活中的廣告商標,並讓使用者自由覆蓋它。使用者可以選擇自己手機內任何照片覆蓋廣告商標,對公共空間的視覺支配做重新想像。展覽期間(現場以漢堡王商標為例),觀眾可以隨時上傳覆蓋的結果到一個公開的Instagram帳號

Nikos Kostopoulos 作品 Breaking the Monoform in Public Space (攝影_羅晟文)

三屏錄像裝置是Matija Pekic(克羅埃西亞)衷於研究的呈現形式,它由三個互相垂直且相接的大屏幕組成。觀者的在這樣的空間中,大部分的視角會被影片包圍;但它不是360全景影片,三屏間內容上的連貫性、跳躍性與節奏感也和全景影片完全不同,而這些維度即是作者拍攝、掌控、編輯的關鍵。Matija在大學時主修電影,All That Ever Was是一部關於記憶的虛構劇情片,專為三屏裝置拍攝。主角在影片中身處一個不穩定的現實,並遭遇她記憶中的人物。

Matija Pekic 作品 All That Ever Was (攝影_羅晟文)

Lou Muuse(荷蘭)長期居住在荷蘭伊斯蘭教人口密集的區域,她感到近年荷蘭媒體、以及某些政治人物描述、再現、討論伊斯蘭教徒的方式會強化民眾對伊斯蘭教徒的隔閡。由於1960年後的移工與難民移民,伊斯蘭教是目前荷蘭的第二大宗教,佔總人口5.8%。在她的虛擬實境紀錄片May I Introduce YouMag ik je even voorstellen中,她透過360全景錄影呈現了三個伊斯蘭教兒童的日常生活。這三部影片讓觀眾有機會身歷其境,進入平時不一定有機會進入的場域中觀看、認識伊斯蘭教生活。荷蘭學齡兒童是Lou的目標觀眾,她希望能帶著這些影片與裝置到各個學校中呈現。

Lou Muuse 作品 May I Introduce You (Lou Muuse提供)

Katarina Jazbec (斯洛維尼亞)熱愛小說與虛構文學,而她的長期研究主題即是小說對人的影響。她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在比利時蒂倫豪特監獄中,與六個受刑人一同舉辦讀書會。作品Turtle, Hearts & Ghost Tales from Prison是藉由這段歷程所拍攝,結合紀錄、訪談與幻想的一部短片。
 
Katarina Jazbec 作品 Turtle, Hearts & Ghost Tales from Prison (攝影_羅晟文)

Martijn van Mierlo (荷蘭)的作品In Search of a Sublime Blue 則起於一段感知經驗:2015年他在伊朗沙漠的天際看見令他感動的藍色,從此希望再度試圖尋找、再現這段感知,窮盡所能卻未能實現的半虛構過程。

Martijn van Mierlo 作品 In Search of a Sublime Blue (Martijn van Mierlo提供)

我則持續了對「動物與人間的關係」的興趣,製作了MELK,關於荷蘭酪農業與消費者盲從。我發現許多消費者完全(也許過度)信賴農產品包裝上的設計,因而將自己化為一位好奇的消費者,對牛奶瓶上的「放牧牛」標章認證機構提問,並以創作回應其回應。隨後利用統計分析,我找出了該標章驗證流程上的盲點,並設計了一款照相手機程式,讓消費者有機會使用攝影工具參與「放牧牛」標章驗證過程。呈現上,我將介入的歷程化為電玩,讓觀眾能以互動的方式閱讀作品。

羅晟文作品 MELK 裝置圖 (攝影_羅晟文)

有些人認為作為攝影研究所,具指標性的畢業展缺乏平面照片有些怪異,但或許面對不同的創作脈絡,研究「攝影」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與策略。例如手機照相程式即是將攝影工具交給觀者,讓觀者有機會藉由手機攝影,主動重構對周遭的詮釋。雖然相機不再掌握於作者手中,但作品仍然從攝影工具的實用性出發,是「關於攝影」的創作方式。

*引用Hany Abu Assad在2003年的紀錄片福特全順(Ford Transit),公開時曾受好評,但後來被批評是自造事件,而現被視為一部「記錄劇」;此處用以反思川普總統和現實與真相間的搏鬥。

好書推薦
書名:聽見聲音的地景:100種聆聽與聲音創造的練習
作者:R. Murray Schafer
譯者:趙盛慈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7/07/04



導言/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之所以說「小作」,乃因相對於薛佛先前創建概念、設下典範的巨著《世界調音》(The Turning of the World)(一九七七年初版,後來再版更名為《聲音地景》[The Soundscape]),本書顯得輕薄短小、平易近人。乍看洋洋灑灑多達一百條有趣的練習提案,但卻又大量留白,充滿閱讀的餘裕(也是聲音的餘韻)。大師返璞歸真似的,完全不以複雜論述或抽象概念來「教誨」讀者。而是訴諸會心一笑、引人入勝的直接體驗。

  其實,莫瑞‧薛佛在這之前也已經寫過多本給音樂教師的新型態教育手冊,但這本精巧之作卻更饒富創意,充滿教育現場的指引功能,卻絲毫沒有傳統教材的刻板框架。透過聽覺的深化與廣化,聯覺開展出的跨感官體驗,既新奇又啟發。每個實驗或遊戲設計,都在召喚任何一位渴望重塑自我與環境關係的讀者(也是聽者),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學經歷背景、各行各業、不同年齡或性別。

  這也正是當初我推薦本書給大塊文化,並希望能收入我所策劃「SOUND」書系的原因。坦白說,這本書的對象絕不只是相關學術領域中的教育者或研究者,也不單是投身於聲響樂音展演的工作者或愛好者。我在乎的其實更是大眾讀者,如何可能藉由各種異質化的聆聽,進入一趟又一趟將日常生活「轉熟為生」的旅程。

完整文章https://goo.gl/7GkEKJ


藝術生活教師教學意見交流表單
您是藝術生活科教師嗎?有任何教學現場相關意見及經驗,歡迎與我們交流。

藝文連結
■       國美館電子報
■       北美館活動表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表演藝術聯盟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松山文創園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