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入秋,是萬物收成的季節,也是忙碌的開學季,學科中心也緊鑼密鼓地進行明年度的計畫撰寫囉!短短一個月內就開了不少會議,也邀請專家、種子/研發教師們一同討論,為充實的明年做準備。
除了在上期電子報提到的「教學歷程記錄-有效教學、多元評量及差異化教學優良教案競賽」已經開跑,另外「103年度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表演藝術Art from Life Team研習」也開放報名囉!本次研習安排講座及工作坊帶領,由藝術生活Art from Life Team表演教師劇團成員,分享教案及教學方法,與現場教師交流應用劇場教學理念。有興趣的老師請至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報名,課程代號:1636025
本月紀事
■ 9 / 5 嚴椀君老師、吳妙英老師、韓宜君老師影片拍攝會議
■ 9 / 16 104年度計畫諮詢會議
■ 9 / 22 視覺應用組研發暨種子教師會議
■ 9 / 23 音樂應用組研發暨種子教師會議
邀請林小玉老師出席給予意見
■ 9 / 23表演藝術組研發暨種子教師會議
兩廳院藝文線上分享
■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讓當下成永恆—表演藝術紀錄片/導演現身
周東彥 讓認識表演藝術可以很輕鬆
文字 張慧慧
導演周東彥 (李欣哲 攝)
「你覺得自己是什麼動物?」訪談的最後,把周東彥在NTCH togo系列紀錄短片中,讓許多創作者窘迫苦思的無厘頭問題再拋回給他,他眼神飄移,沉吟許久,不禁苦笑:「好可怕喔……我為什麼要拿這個問題去逼別人?有什麼動物是想太多、又常常猶豫不決呀?」是擁有高度感知力的海豚嗎?「我不敢說自己是海豚耶。我行動力不如牠們,懶得要命……」
但這位早慧的影像創作者自白,卻立馬被他一系列質量兼具的作品給打了臉。除了劇場影像設計,他也拍片,甚至在北藝大就學期間就以《自我控訴》(2003)入圍台北電影獎實驗類影片,日後又以《我唯一寫過的一封信》(2005)、《待消失的影片 》(2009)等片再度入圍該獎項。而他所執導的第一部紀錄長片《時間之旅》,紀錄倒立先生黃明正的環島倒立之旅,更在二○一二年同時入圍台北電影節與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從十八歲獲得第一台攝影機後,周東彥便開始學著用「影像之眼」去面對日常的所有物事,「影像與任何事物都有相通之處。我有時會想,我到底是喜歡拍影像的機器,還是影像……都有吧,它們充滿神秘感。我沒有興趣在平面說故事,反而在流動的影像中,我可以獲得很多的樂趣。」他說。
待續詳文 請參連結 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show/1409639462366587
好書推薦
書名:揹相機的革命家:用眼睛撼動世界的馬格南傳奇
作者:Russell Miller 盧塞爾.米勒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簡介:
馬格南,他們定義了新聞攝影!
對馬格南的成員來說,攝影不只是視覺的延伸,
更是他們對世界的思索、批判和滔滔雄辯……
他們永遠站在事件最前線,透過鏡頭,
讓我們看盡世間的戰爭與災難、進步與變遷、荒謬與尊嚴,
也證明了攝影是我們這時代最具穿透力、最令人信服的藝術形式。
這是一本紀錄馬格南攝影師的珍貴傳記,
揭露照片背後更精采的故事。
他們是揹著相機的革命家,也是世界的眼睛。
「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羅伯.卡帕(馬格南創始成員)
「馬格南是一個思想的團體,是人性的共享,是對世界事務的求知,對事實的尊重,對理想的視覺化轉述,這一切使馬格南生存至今。」──亨利.卡提耶-布列松(馬格南創始成員)
他們是一群特立獨行的怪傑,也是擅長用影像說故事的天才,他們具備敏感的視覺、睿智的頭腦、勇敢的精神、執著的毅力以及最真實的人性。
一九四七年春,享負盛名的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延攬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亨利.卡提耶-布列松、喬治.羅傑跟大衛.西摩,共同創立了「馬格南圖片社」。原本他們只是想擺脫雜誌編輯的束縛,更自由地拍自己想拍的題材,沒想到卻因此開啟了一個偉大的時代,「馬格南」這個名字也與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緊緊聯結在一起。
本書是一本馬格南圖片社傑出攝影師們的傳記,並且以一種特殊的視角,逼真地重現半個多世紀以來,馬格南成員如何在槍林彈雨的第一線目擊各種戰爭與衝突。像是:西班牙內戰、二次世界大戰、蘇聯關上鐵幕、中國大陸易幟、以色列獨立戰爭、南非屠殺黑人、韓戰跟越戰等等。透過馬格南的作品,讓我們從戰爭與災難中看到人類的愚蠢與荒謬。這些深深觸動人心、感動好幾個世代的不朽作品,都是馬格南攝影師冒著生命的危險,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才能換得。
透過本書的生動介紹,我們也跟著馬格南攝影師前往第一線目睹改變世界的人與事。例如布列松在國共戰爭末期在北京及上海親眼目睹的末世景象;以及布列松在印度與聖雄甘地會談後不久,甘地隨即遇刺;有中國通之稱的馬克呂布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與周恩來晤談;雷內.布里在古巴現場捕捉到卡斯楚與切格瓦拉的革命家風采;以及,馬格南攝影師們所呈現好萊塢巨星詹姆斯狄恩、瑪麗蓮夢露的萬種風情等等。
本書不只第一手敘說這些偉大照片背後的故事,也毫不諱言這個不同凡響的家庭成員,個個都是些脾氣暴躁、喜怒無常的怪傑,團體裡充斥著莫名的猜忌、奇怪的愛恨糾葛、與持久的路線爭論。但直到今天,他們的圖片仍然不斷地挑釁、戳刺著著人類的良知,繼續令這個愈形憤世嫉俗的世界動搖、驚愕,繼續彌合新聞攝影與藝術之間的鴻溝。
藝文連結
■ 故宮博物院電子報
■ 新舞台-節目資訊
■ 文建會電子報
■ 台北市立社教館
■ 國美館電子報
■ 中正文化中心
■ 北美館活動表
■ 文建會文創產業推動服務網
■ 國立歷史博物館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藝教館-表演與展覽
■ 表演藝術聯盟
■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松山文創園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輯弁言
輯弁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