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年表演藝術課程影片粗剪會議 8/13
■108年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表演藝術工作坊 8/27
藝術生活專欄
專文二、旅途中的領悟—二個石橋
文/秀峰高中褚天安
已經知道的事如果用新鮮的眼光去看,會產生另一層體會,如果是偶然遇見更好,假使平常有養成觀察的好奇心,巧遇時的驚喜最有趣,外人看起來好像是偶然觸發的聯想,是天外飛來一筆,因此稱之為「靈感」,其實那是早已在心底醞釀已久,等待一個引信觸動、對照,這就是旅途中的領悟。
八月是我最不想去日本的季節,因為他們剛放暑假有各種夏祭,加上お盆節導致到處都是人,八月也是颱風造訪頻率最高的月份,根據日本氣象廳的統計,歷年來八月平均5-6次,幾乎每週都有颱風,除非一直待在同一地點,否則行程延誤是很常見的,但是去年八月因為想要現場體驗「デザインあ」的魅力,想要更了解博物學方法的實務面,讓我決定打破慣例出發,為了降低上述風險,我選擇八月下旬造訪,行程確實較為順暢,那次在日本科學未來館的體會我寫了「美感教育 要從『頭』開始」,投稿在2018年9月5日聯合報民意論壇上,接著就是開學後的忙碌生活,直到日前偶然再看到石原聰美在石橋紀念館的廣告,讓我趕緊翻開去年的旅行野帳,整理出這篇心得。
|
八月下旬的東京天氣受颱風影響忽晴忽雨,不過由於活動空間大多在室內,甚至可以不必帶傘真的很方便。我首先造訪「石橋美術館」(註:台譯普利司通美術館,2020年後將改名為「Artizon museum」Art+horizon,和製英文。讓我想起蔡總統日前接受NHK記者訪問時「順便提醒他們珍珠不要配豆腐!」日本人真的很愛「組合」),這間美術館源於普利司通輪胎創辦人石橋正二郎的私人收藏,普利司通是石橋的英文音譯(BridgeStone,為了發音順口,所以英文唸成橋石),東京石橋美術館開館于1952年,近年正在整棟大翻修,預計2020年初重新開館,雖然無法看到館內精美的印象派收藏,但是光是站在八重洲大道欣賞這棟大樓就已經覺得很有感觸:在富裕、民主的社會,精緻文化的社會貢獻往往由大商人(取代過去的貴族)出手,他們有足夠的視野與財力能促成收藏研究,並整理分享給社會大眾,這些事情如果由政府來做,花的仍是普羅大眾的納稅錢,公部門通常基於防弊的行政心態,行事趨向保守,欠缺文化藝術的熱情,會導致即使展覽雖然有,但是看不懂,反而比不上真正有心的私人博物館展出。附帶一提,八重洲日文念作「Yaesu」,源自一位荷蘭人Jan Yosten,他在17世紀時擔任德川幕府的國際顧問,德川家康送他一座豪宅讓他在此成家,他的日本名字叫Yayosu(やようす),因此這個靠近海岸的地名就被稱為「やよす河岸」,選址於此可能正是因為當時這裡的地勢跟他荷蘭台夫特家鄉類似,時至今日Yayosu逐漸念成Yaesu(八重洲),這些故事可以在當地石碑、解說牌看到,因為整個城市就是個博物館,漫遊其中就是學習與探索。
荷蘭人Jan Yosten的紀念碑設置於八重洲通與中央通口的安全島上 |
在富裕、民主的社會,從銀行家到賣幼教用品、製造業者、甚至醫生,他們的共通點是賺到錢後都開始用自己的眼光與品味收藏藝術,然後成立美術館與社會大眾分享,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原產業逐漸轉化成文化事業,透過文化事業拉高視野水準再回饋到公司本身,形成品牌價值與社會影響力,這是企業與公司的差異,世界上的百年以上企業大抵包含這樣的一層,台灣畢竟尚屬年輕,但是台南的奇美企業已經做到這樣規模,真不簡單。企業的發展與國家很類似,經濟層面的成功只是表象,所謂富不過三代,真正的永續得在文化上產生影響力,並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才是成功,換句話說,企業發展的本質不是經濟而是生活,不是當下而是未來(永續),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定是生活幸福的社會,經濟強大人民卻總是想移民到歐美的國家不是「企業」而是「公司」,總是講發大財的公司是很危險的。
作者在改裝施工中的石橋美術館大樓前留影 |
看完八重洲通與中央通轉角第一排的石橋大樓後,沿著同一側徒步約500公尺即可抵達LIXIL大樓,這家公司以生產高級衛浴廚房設備為主,這裡是其文化事業與展示中心,二樓有免費參觀的藝廊與出版品閱覽室,他們的出版品就是每一檔展覽的圖鑑,主題包羅萬象,但是可以用「生活」兩個字來涵蓋,對我而言這個小小的閱覽空間是銀座鬧區中的秘境綠洲,免費安靜,可以慢慢閱讀消化數百冊各式各樣與生活相關連的展覽圖鑑,例如「藥草的博物誌」、「維多利亞時代的室內裝飾」、「鐵道遺構再發現」、「漂著物考」、「武田五一建築標本」、「吉田謙吉12坪的家」(註:吉田謙吉是考現學的命名者)...,數十年下來累積的單一主題足以串連成一套生活百科全書,內容雖然都是日文,但是以圖解為主的版面任誰都可以入手翻閱讓人差點忘記這是一家衛浴公司,還以為是個藝術生活的學術機構。
有如LIXIL產品展示的藝廊廁所 |
那天正巧在展出石橋幸作的「馱菓子博物誌」,日式點心分成貴族與平民兩大系統,貴族體系以「京菓子」為代表,是皇家、朝臣、寺院神社或以茶道為業用於活動或儀式的進獻點心,格外重視五感的平衡,不僅使用當季的素材,連顏色、形狀、名稱都有季節變換的巧思,基本上是禮品業。而平民系統的「馱菓子」則是日常生活經常可以吃到的點心,通常透過小販叫賣或是附加食玩深入民間生活,基本上不若貴族點心那麼嚴格地「季節限定」,作工與口味也各地不同,多樣性更高,但是由於分佈在庶民的日常生活中,較不受學術界重視,更沒有系統性的文獻調查紀錄,石橋幸作如同當時大多數人一樣,子承父業,經營仙台的「石橋屋」菓子店,受到明治維新時期博物學風潮的影響,加上與身俱來的好奇心與求知慾,30歲時決定徒步調查日本各地的零食文化,從北海道到九州,足跡遍佈各地主要都市,除了詳細的繪圖野帳,最特別的是他使用紙黏土製作各地馱果子模型以保存其型態樣貌,他本身即是馱果子職人,運用製作點心的技術來捏製紙黏土,這樣的調查方式可以更加精確地再現各地馱果子的真實面貌,因著他的調查,日本馱果子成為一個體系,有多樣的生態與命名紀錄,今天的日本真是幸運連在點心零食界都有博物學家,石橋幸作不僅紀錄零食本身,周邊風俗文化也一併紀錄,成為重要的日常文化研究文獻。
馱果子模型 |
我在八月24日到場才知,這個「馱菓子」展覽明天是最後一天,實在太巧了,就算事前有所計畫也可能因為趕不上變化而向隅,對我而言,這種心誠則靈有求必遇的旅行其實還蠻常遇到的,絕非靠google做功課就可以完美達成,最重要的還是抱著明確意圖但是親自去一趟未知的旅程才有可能,我覺得大多數博物學家應該也是這樣的行腳,因著普利司通的石橋先生而巧遇另一位石橋先生,一個是輪胎製造業者的美術館,一個是在衛浴製造業裡的文化事業,兩者都讓我親身體驗何謂企業的社會貢獻,台灣也有這樣的製造業,但是是否具備這樣的Art horizon?似乎很難舉例,這趟旅程讓我領悟到以下二點,而這兩點正是當前素養教育所期待的目標:
一、調查力不是學術界的專利,重點是好奇心與熱情,因為很多「小事」必須要靠捨我其誰的態度才能被保存下來,造福社會,就像今天日本的零食、食玩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產業與文化(關於食玩文化,日後有機會再分享一篇潛入大阪海洋堂總部訪問創辦人宮脇先生的故事)。增加有體系的觀看與調查力,正是我推廣博物學方法的原因。
二、石橋正二郎曾說:「企業的成功是奠基在創造有助於改善生活和增進人類福祉的產品上」,因此必須先瞭解何謂「改善生活」、「增進人類福祉」,這與學校的教育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缺少這樣視野的學校與公司常常會把視線放在當下的利益與趕流行上,基於生活、幸福的視點,石橋先生在20世紀初即已大膽實施同業沒有的有薪學徒制(弟子の賃金制度),並縮短工時、規定休假,雖然造成公司營運成本增加,然而「從那以後,每個人都變得有動力,效率提高,產量增加,與同行業的競爭也沒有失去」,由此可見其重視人才、永續發展的遠見。始於生活,用於生活正是當前台灣教育的重要課題,也是藝術生活課的本質。
專文二、電影蒐藏家博物館 (FCM, Film Collectors Museum)
文/謝侑恩館長
電影蒐藏家博物館座落於台北市信義區松山文化創意園區裡,是一座非常年輕的博物館,開館(2017年7月28日)至今不過二年多。電影蒐藏家博物是由台灣電影文化資產保存協會與富邦文教基金會共同規畫成立,是台灣第一座民間經營的電影博物館。電影蒐藏家博物館館長井迎瑞老師長期致力於影像教育,自1989年擔任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1997年任教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設立「音像紀錄研究所」與「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一直到2017年創立電影蒐藏家博物館,用音像紀錄台灣社會的發展歷程,保存台灣電影文化資產一直是他念茲在茲的信念。
電影蒐藏家博物館的入口意象 |
臺灣社會對影視文化並不陌生,自80年代90年代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進入發展中國家,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一般人或是家庭將電影/電視視為娛樂、教育來源,甚至收藏這些影視物品。
電影蒐藏家博物館有識於台灣蒐藏家之多,力量之大,企圖集結他們的力量,組織他們的物件,成立一座讓庶民發聲、以庶民收藏做為保存與展示的電影博物館。我們的建立宗旨及展示策略具有三個特色:
一、不同於以往聚焦在電影創作者,如導演、編劇、演員等,我們以物質文化的基礎與角度,將視角擺放在那些蒐集電影文化資產,但名不見史的幕後人物,如器材出租公司的負責人、製作戲服的老師父、收集台灣電影史料的學者專家,保存他們收集的鏡頭、攝影機、放映機、紙本、戲服、道具、膠片、錄影帶等,進而展示與研究,有組織有脈絡地講述「台灣電影產業史」,或者更廣泛地說是「台灣影像生產史」。
二、電影蒐藏家博物館結合「參與式」與「互助式」兩個概念,廣邀同為電影愛好者的蒐藏家們,提供自己的作品、收藏品和器物一同策劃展出,我們要發展的是「人人博物館(people’s museum)」、「參與式電影博物館與資料庫(participatory film museum and archive)」的概念。在這種理念的趨動下,電影蒐藏博物館希望以有限的人力/資源,集合眾人之力組織眾人藏品,進行展示。
三.電影蒐藏家博物館是一座「膠片故事館」,自1895年電影以「膠片」放映的模式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一直到2014年台灣戲院全面數位化。類比訊號生產的影像模式已經全面讓位給由0與1構成的數位串流。電影蒐藏家博物館面對類比物件流失,大量轉換成數位的媒體時代,希望能夠力挽狂流,儘可能地搶救相關的類比物件與器具,企圖為逝去的膠片文化留下軌跡。
黃仁館-藏經閣 |
上述的三項特色一一體現在我們收藏與展示的物件上頭。
展示方面,我們設立了「黃仁館」、「大基館」、「金宏館」及「特藏館」四個展區。「黃仁館」展示了電影史學家黃仁先生,從他1946年開始編寫影劇史及電影評論開始,收集了大量的電影史料、劇照、雜誌、剪報,這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心血結晶正展示在本館的黃仁藏經閣中。「大基館」又稱為「電影鏡頭的敦煌寶庫」,此展區陳列的是成立於1960年代中期的「大基貿易行」的物件,大基貿易行是一家電影器材出租公司,專門出租專業35毫米及16毫米攝影機、鏡頭、片匣等等,這裡陳列的鏡頭、攝影機、轉接環、濾片等都曾經參與過台灣電影的拍攝。「金宏館」展示的是戲服大師李衍宏先生,長期參與製作台灣電影電視服裝工作的戲服,他曾經參與過台灣古裝武俠電影、抗戰愛國電影、健康寫實主義電影、台灣新電影等電影製作,其所參與的電影與戲劇總數超過一百部,本館陳列出的只是他一萬三千多件藏品中的一小部份。「特藏館」乃是不定期更換,目前有三塊陳列區,第一個展示區塊陳列的是1980年代在美國學習電影製作的留學生,如何靠自己收集的攝影、錄音、剪接、放映等機具,獨立完成一部電影作品的產製痕跡;第二個區塊是「媒體變遷」的過程,從類比(analog)到數位(digital),從膠片(film)到錄影帶(videotape)再到數位格式的儲存媒介,展示這百年來活動影像紀錄媒材的演進。第三個區塊是大普傳播及光啟社捐贈給本館的廣播電視製作級別的器材。
大基館-大基貿易行匾額與鏡頭 |
金宏館-李衍宏師父的服裝世界 |
除此之外,如何讓普羅大眾更加了解電影蒐藏家博物館的設館目標與展示特色,推廣我們對於影像保存的理念,我們有意識地選擇從「家庭錄影帶」出發,切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利用一般家庭所能擁有的影像文化資產-「錄影帶」為媒介,並且以「工作坊」的教學模式,全面保存台灣的影像文化資產,喚醒一般大眾對保存台灣電影文化資產的意識,進而參與影像保存行動。搶救家庭錄影帶工作在井迎瑞老師的帶領下,自2013年10月舉辦至今,已經邁入第六個年頭,足跡遍及台北、新竹、台南、高雄、屏東,甚至還漂洋過海到關島及曼谷舉行。在一系列設計過的工作坊活動中,參與學員們動手保存自家的錄影帶、觀看熟悉又陌生的家庭影像,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與經驗。這樣的影像教育讓學員們體會到保存自身家庭影像的重要性,了解主流媒體文化為何長期忽略庶民影像的原因,並且提升他們對電影文化資產的保存意識。一捲一捲的家庭錄影帶紀錄的是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商業社會的發展歷程,家庭做為社會最小的單位結構,紀錄了民間最質樸的影像與聲音,也再現了「人」之所以為人,在家庭中、在社會發展中、在歷史軌跡中的觀點與形貌。
自己動手修復自己的家庭錄影帶 |
址址:台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4樓之6(台北松山文創園區)
開館時間:每週一至五,上午十點至下午五點(網路預約或是電話預約參訪為主)
網址:www.fcm.tw
電話:02-6638-5569
好書推薦
書名:黑潮島航:一群海人的藍色曠野巡禮
作者: 吳明益、 張卉君、陳冠榮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9/08/27
書籍介紹:
「會勇敢出海的不是『勇士』,而是『普通人』。 唯有普通人像相手蟹那樣降海繁殖的群體意志,才能創造『怎麼可能』的大規模遷徙。」—— 吳明益
「黑潮島航」是距離15年前的「福爾摩沙遶島」行動,再次對臺灣海域的總體檢。
過了這些年,我們身邊的海域和地景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湛藍水面之下是鯨豚及各種海洋生物的家,當陸域的過度開發、空氣汙染、垃圾和缺乏管制的漁撈行為造成海中生態系統的崩毀;棲地喪失、誤捕混獲使野外族群的存續受到威脅,甚至面臨滅絕的危機……
「海好嗎?」對於臺灣周遭「藍色國土」現況的擔憂與焦慮,就這樣伴隨著十多年來如影隨形的遶島傳說,讓「黑潮人」決定順應來自海洋的深切召喚,再一次策劃了島嶼航行的壯遊行動。
《黑潮島航》由吳明益、張卉君等具影響力作家、攝影家、插畫家合著,耗費16天環繞臺灣海域,以獨特的航行日誌形式,書寫對於海洋、生態和島嶼的深度省思。
建議
■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s.hs.ntnu.edu.tw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_藝術領域 (107年10月)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103年11月)
更多資訊請上國教院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