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2019年7月電子報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普通型高中領綱-藝術領域介紹影片


本月紀事
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科中心新課綱學科課程地圖成果發表會(台中場)7/15
■108年表演藝術課程影片粗剪會議7/22


藝術生活專欄

專文一、旅途中的領悟2019八戶篇

褚天安(新北市立秀峰高中)
文內插圖皆為褚天安拍攝



   2018年暑假與藝術生活學科中心到台南辦新課綱研習,其中一天參觀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我買了一捲1929年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印製的「台灣俯瞰圖」複製畫,這幅畫吸引我的是其採取的視點,由台灣海峽上空朝台灣西岸望去,既熟悉又有異國情調,熟悉感是地圖中的地名大多數至今仍在,異國情調感則是這樣的繪圖與用色與其實是來自於江戶時代的浮世繪風格,再透過美術史讓我覺得既熟悉又陌生。

 今年暑假我又去日本見學旅行,旅途中得知八戶市某間博物館正在展出吉田初三郎鳥瞰図,由於人在東京另有行程,所以決定用一天專程來回,東京到八戶搭乘新幹線單程三小時,相當於從台灣搭飛機到東京的時間,還好外國觀光客有JR pass,一位日本朋友羨慕地說,如果他們像我這樣玩,很快就破產了,日本鐵道公司有各種針對外國人的車票優惠,非常高明,因為這吸引大家想要充分利用通票,儘量移動探索日本,對於推動觀光非常有效,列車準時可靠更是關鍵所在,台鐵誤點如家常便飯,加上住宿對背包客不友善,台灣的觀光發展還有很多進步空間。

  到達新幹線八戶站後還要再轉JR八戶線到本八戶站才是八戶市區,下車後我才注意到手機的網路卡已經過期失效,原本在新幹線上還有較為穩定的wifiv訊號,到了當地完全無法使用網路,我憑記憶往八戶市中心走,看到市政府跑進去問路,警衛熱心引導我往公車站牌走,上車還麻煩司機務必在博物館到的時候提醒我下車,結果跑到博物館裡面才知道展出吉田初三郎鳥瞰図的展覽是在一間叫做「街かどミュージアム」的私人博物館展出,而且是在另一頭非常遠,只好再去等公車,上車後拿著「街かどミュージアム」紙條先跟司機確認有沒有經過這裡?他想了一會才大叫(真的大聲叫)「はい!はい!」,巴士走走停停大概20分鐘,司機忽然停車,並沒有公車站牌,他竟然直接停在這家博物館門口!小鎮的人情味讓我實在太感動了。

圖一、街角博物館外觀

  這家博物館在八戶市中心區的街角,所以就叫「街角博物館」,成立於2012年七月,今年剛好七週年,創立者是小倉秀彥醫生,他在當地開業婦產科四十年,喜愛收藏浮世繪藝術,尤其收藏很多吉田初三郎作品,將收藏透過策展與市民分享,去年往生後交由兒子小倉學與媳婦小倉然子接手經營,臨走前他們送我一整疊開幕至今每一檔展覽的簡介,已經策劃過四十檔展覽,等於將近兩個月一檔的頻率經營地方文藝,非常活躍,他們知道美感教育必須扎根於生活內容,繼承父親小倉醫生遺志獨力策劃一個個展覽,空間雖然不大,但是位處鎮上黃金轉角店面地段,不拿來開超商而是經營不會賺錢的博物館,這個小鎮真是太幸福了!

圖二、與小倉夫妻合照,旁邊是吉田初三郎塑像

  吉田初三郎雖然是京都人,但是曾在此地種差海岸長期工作,當初小倉醫生即是基於對地方作出貢獻,將自己收藏的藝術原作讓地方人們鑑賞(本物を鑑賞できること),藉此達到吸收藝術文化知識的效果,他不但醫人也幫社區調整文化體質。台灣不乏有錢有勢之人,這些人與其將自家農舍增建,不如投資藝術並與社會分享,期待未來台灣也有更多“街かど”博物館而非違法擴建農舍。

   吉田初三郎從學習江戶浮世繪起家,爾後為了學習「現代美術」,師事鹿木子孟郎,鹿子木先生曾留學巴黎,關西美術學院首任院長,東美教授安井曾太郎亦出自其門下,2017年北師美術館舉辦的「日本近代洋画大展」也在展出之列,他建議吉田初三郎:「在法國,廣告無遠弗屆,一流藝術家不吝參與,你何不在日本試試拓展出一條應用美術的路。」,吉田先生聽從其建議,當時日本鐵道發展迅速,正需要推廣旅行人才,他運用浮世繪已有的鳥瞰圖技法,繪製日本各地旅遊案內圖,被稱為大正時代的歌川廣重,其作品大多印成現今文庫本大小的折頁,方便旅遊時查閱(圖三),街かど博物館亦有展示原稿,原作約當印刷品的十倍大,縮小印刷後才會如此精美,當紅時也曾應邀來台為1935年的台灣博覧會繪製旅遊鳥瞰圖(圖四),他的角色如同現代的設計師,這讓我想到屏東出生的江孟芝,也許未來她的家鄉也有人能有計劃地收藏她的原稿,讓人們想要認識這位國際級設計師得先去造訪屏東。

圖三、街角博物館展示的吉田初三郎旅遊案內印刷品
圖四

   台灣國發會訂今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因應「我國總人口減少、人口過度集中大都市,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等問題...由中央部會、地方政府及關心地方創生領域的民間產業負責人與學者專家組成,並由國發會負責統籌及協調整合部會地方創生相關資源,落實推動地方創生工作...」,看到這段官方宣言,我想起八戶市,地方的生活幸福感還是得由下而上推動,就像「魔鏡夢遊2時光怪客」裡愛麗絲所言:「時間可以有任何面貌,但時間絕不是金錢!」,同樣的,地方創生也不只是編列預算大興土木、複製別人經驗,而是發掘岀地方的各種真實面貌,這需要真實看見地方,將地方叫好不叫座、瀕臨絕種的人文、自然生態重新復育,即使有問題也不遮掩,用設計的眼光去調整,有計劃地、持續地執行,並推動地方旅行。

   我觀察台灣的地方旅行較缺少認識地方的美術館與博物館,建議地方若是有車站,可以多利用現有空間設計裝置成地方博物館,日本明治到大正時代,流行「パノラマ」,這個字就是英文的panorama,文化研究者常譯成「全景敞視」,工業革命後交通工具改變了人們旅行的時空觀,商業模式則打開人們(歐美)全球視野,人們更可以透過博覽會所提供的全景認識世界,平常也可以透過百貨公司與博物館打開視野,這些方法通通透過明治維新移植到日本成為パノラマ,吉田初三郎的鳥瞰圖就是這樣時空背景下的產物,台灣的人口過度集中六都,導致城鄉差距極大,即使在六都外圈區域也如同鄉下,欠缺地方的パノラマ,也就是博物館、美術館與百貨店,我們雖然到處都有便利商店,但是便利不等於有「視野」,將地方用パノラマ的視點整理出來的方法就是博物學方法,例如巴黎萬國博覽會將世界分門別類的環形展示就是典型的パノラマ,年初的台灣文創博覽會台東館的物產考現學也是基於這個視點。

圖五

   總之,在新學期新課綱已然啟動的當前,高中的藝術生活視覺應用藝術課,可以爲地方盡一份貢獻之力的正是這樣的視點與方法,若是有更多台灣的社會實踐,我們老師在學校裡也可以更為得心應手,「時間可以有任何面貌,但時間絕不是金錢!」同理,生活的目的絕不是只為發大財,而是用深度、視野的パノラマ發展地方。

專文二、108年視覺應用類攝影課程共備小組例會暨增能培訓紀錄

課程時間:108617()
國立基隆高級中學何昭慧老師

} 攝影課程分享
今日由台北市和平高中的郭秀容老師和台南新化高中的黃慧華老師分享攝影課程執行狀況。


   和平高中郭老師以四個班(一班36人)、2節連排,共10週的方式進行攝影課程。課程中與學生分享《被撥慢的550天,尋找有光的所在》與《村之寫真集》等攝影故事,讓學生思考一張照片要如何講話。

   新化高中黃老師以六個班(一班35-40人)、2節連排,共5週的方式進行攝影課程。黃老師計畫讓學生以「探索新化附近」做主題攝影。

   沈老師建議基礎攝影可先設定拍照比例2:34:5(地景常用),限制是為了找到自由。或是用15分鐘比賽,讓大家一起拍一張椅子做為練習。

} PHOTO ONE'19專家面對面(Portfolio Review經驗談
201942628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推出以攝影藝術為核心的Photo ONE。有種子老師參加「專家面對面Portfolio Review」活動,與學有專精、具有國際視野或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對談。


  JW老師觀察這次活動的參加者們資歷都很豐富,而且創作企圖心很強,算是開眼界了,五位專家對呂老師的建議如下:高橋國博(KUNIHIRO Takahashi,日本冬青社社長)建議純粹是家人的影像,設定題目為四代。巴斯卡爾.博斯(Pascal Beausse,法國藝術評論家 / 策展人)喜歡作品較詩意的篇章。李錦麗(LEE Gwen,新加坡攝影藝術機構DECK總監/新加坡國際攝影節總監)建議主觀性強烈,「我」的觀點。朴晋暎(Area Park,韓國資深攝影家)也在拍家人,現場幫忙排攝影集作品順序還推薦排版設計師。宋修庭(SONG Sujong,策展人/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研究及出版部主任)覺得畫面太美好,可以出現凌亂的另一面。

LY老師分享專家給她的建議如下:張世倫(藝評家攝影研究者)、言由(假雜誌創辦人/編輯)認為家庭不是單方面美好。姫野希美(HIMENO Kimi,日本赤赤舍代表暨總編輯)提問為何以家庭作主題,並很慎重一張一張閱讀作品,飯沢耕太郎(IIZAWA Kotaro,藝術評論家 / 攝影史學家)則說攝影透過編輯會產生更多意義。段煜婷(連州國際攝影節總監)認為家庭紀錄應再精挑。

L老師分享專家給她的建議如下:宋修庭覺得要說明為何拍,吳亨根(OH Hein-kuhn,攝影家 / 桂園造型藝術大學教授)卻說不需說明,並理解她在拍什麼。李錦麗說藝術家在人生低潮時作品會最好。法國爺爺克里斯汀.柯若勒(Christian Caujolle,評論家 / 作家 / 獨立策展人)一句話都沒說一直點頭。

}延伸閱讀:Photo ONE專家名單https://www.photoonetaipei.com/reviewers

}江湖一點訣
種子老師們分享完「專家面對面(Portfolio Review)」經驗,接著沈老師拿出黑白攝影作品與彩色攝影作品底片,跟大家分享他在製作大張作品的前製作業。沈老師在輸出大張黑白照片前,會先洗一張高品質小照片,再用此掃描做印刷,以求細微調子的完美呈現,而彩色照片的處理方式則是用底片即可。所謂江湖一點訣,製作作品背後有許多細節要講究啊!



好書推薦
書名:台北建築觀察:當代城市的空間書寫
作者:林思駿
出版社:田園出版
出版日期:2019/06/25

書籍介紹:
這本書記錄「既不是古蹟也不是設計師作品」的建築物。
  因此,它並非一本傳統的建築作品指南,也不是畫冊,更不是一本以建築為主題的旅遊書。

  讀到這裡可能開始有人會產生疑問,觀察台北城市中眾多不起眼甚至不甚美觀的建築物,對於我們究竟有何意義呢?事實上,關於所謂的古蹟或設計師作品等等「明星建築物」,我們已經有許多相關研究及報導,但是這些建築物畢竟僅是組成城市的一小部分。想像登上台北某處的大樓頂層,這次不仰望天際線,而是探頭往下,你會發現映入眼中是一幢幢有點年紀的公寓大廈,五顏六色的鐵皮屋頂,以及多數人習以為常的巷弄空間。

  對於生活在台北的社會大眾來說,環繞於周遭的尋常公寓、加蓋建築與巷弄鄰里,是最為熟悉的日常生活景色。因此,觀察這些建築物,除了可以視為對台北常民建築及生活場所的詳實考察之外,更積極的目的在於探究人們如何認知當代台北的城市空間。我們在城市生活、工作、娛樂,且日復一日的移動,城市中大量的無名建築物,構成日常生活的背景。即使許多景色在人們眼中轉瞬即逝,那些不起眼的房舍仍是形塑城市印象之關鍵;事實上,明星建築不會是我們腦中記憶的標的物,反而那些與生活相關的各種事物,才是記憶所繫,即便我們不一定會賦予每件事物專屬的名詞或特別的意涵。換言之,欲理解當代台北城市的空間特質,必須先從研究默默無聞的建築物與環境開始著手,釐清這些房子對於大眾而言究竟有何意義。

  此外,我認為書寫當代台北的城市空間,並不需要追求一種全觀式的理解。對置身其中的我們而言,在缺乏歷史學所謂的「後見之明」的條件下,或許應該從更為感性的層面出發,探索形塑城市空間印象的各種情感、經驗與故事。相較於客觀理性的論證描述,闡述個人的主觀空間體驗,反而更能「真實」呈現一座城市的結構與樣貌。如此觀點將反映在本書的書寫體裁當中:我將23篇獨立的文章依照其不同屬性,歸類為理論篇、行動篇、工具篇、地方描述以及主題實驗等六個主題,讀者可依正常順序翻看,但也可以參照本書提供的索引,選擇自己喜歡的主題篇章閱讀。每一篇文章後面都會附上數棟台北建築的圖面,有些建築物明顯呼應文章的主題,有些則與文章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讓讀者擁有自由詮釋的空間。我希望大家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慢慢建構一套屬於自己對於台北的空間感覺。關於這本書所有的圖片、文字以及章節安排,正呼應了我們每一個人認識與探索城市空間的過程:主觀、任性、沒有秩序,但也絕對真實合理。

建議
■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s.hs.ntnu.edu.tw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_藝術領域 (10710)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10311)
更多資訊請上國教院網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