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弁言
開工大吉!度過充實又愉快的農曆新年,好好地除舊佈新一番,老師們是否準備好迎接新一年的充實課程了呢?二月間,學科中心持續培訓種子教師,一同拜訪南藝大,學習膠捲底片保存及媒體識讀課程,老師們的心得也將在本期電子報中分享。此外,學科中心與師大附中於三月初也辦理了3D列印技術的研習,希望未來有機會作為3D列印的教育推廣基地之一,與各校老師進行交流。
■《亞洲紀錄片的推廣》
時間:3月17日(二)9:30-12:00
地點:師大附中技藝館演講聽
課程編號1730371
韓國釜山影展AND經理洪孝叔女士、清華大學游惠貞老師
講座簡介:三月份的「紀錄亞洲」影展,由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辦,與不同的單位合作,包括紀錄片工會、南藝大音像所、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等,結合紀錄片、出版和系列講座,邀請AND洪孝叔經理分享亞洲紀錄片的樣貌,解答相關疑問,機會難得,歡迎老師們報名交流。
講座簡介:三月份的「紀錄亞洲」影展,由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辦,與不同的單位合作,包括紀錄片工會、南藝大音像所、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等,結合紀錄片、出版和系列講座,邀請AND洪孝叔經理分享亞洲紀錄片的樣貌,解答相關疑問,機會難得,歡迎老師們報名交流。
北區104年3月10日(二)
課程代號1730133
張衞帆老師 音樂創作及編曲示範
陳弘樹老師 給下一世代的數位音樂想像
陳弘樹老師 給下一世代的數位音樂想像
南區104年3月25日(三)
課程代號 1730142
張衞帆老師 音樂創作及編曲示範
李明道老師 唱片及活動美學與設計
李明道老師 唱片及活動美學與設計
本月紀事
■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攝影工作坊(1/28)
■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音像藝術工作坊(2/2-4)
■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104年度研發教師會議 (2/9)
■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攝影工作坊(3/2)
■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3D列印工作坊(3/2)
2015南藝大音像藝術工作坊研習心得
1.
是影像,是故事,是記憶,也是文化
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教師 李佳釗
從膠捲底片發展到數位紀錄,短短的百年時間,人類科技進步得如此神速。科技協助人們記錄下我們生點點滴滴,將我們的故事、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記憶記錄下,讓我們可以隨時將其翻閱複習,也可讓我們的子孫、以孫的子孫繼續閱讀追憶。
我們現在可以閱讀百年前的老照片,老影片,例如19世紀的北京城照片及人們;日據時期的台北城及大稻埕,以及1895年杜米埃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透過這些照片,人們可以瞭解當時的生活、環境、文化,可以透過這些影像去對照我們所讀的歷史,讓我們對舊時代不陌生。同樣的,我們也透過現在的科技在記錄我們生活的一切,不論是生活、飲食、活動、人們及環境。透過科技的發達,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藝術家 ,因為人人有相機或照相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拍攝,不論是在捷運拍攝因疲倦而在打瞌睡的乘客,或是與親友在餐廳餐桌上的佳餚美食,亦或是在十字路口匆忙行走的行人,因為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可以輕鬆的按下快門,留下影像。然後呢?
在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的3天研習,看到了一群似乎是「杞人憂天」的教授專家們努力的在宣傳對舊式影像紀錄媒體的保存,他們將影片視如至寶,花時間在民間探索蒐集,不論是在灰塵滿布的倉庫中或是堆積如山的回收垃圾場;耗費心力的將蒐羅來的舊影片清洗整理,再盡可能一格一格的修復還原。他們像是一群愚公在做著移山的工作,一步一步的在做的是社會大眾不會關心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再再提醒了我們要去珍視我們現有的一切,因為過了,就不會再現,就過了;一旦過了,就只剩下遺憾,了無痕跡。因為,那是記憶,而一堆記憶的總和,就是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的文化。
當我們輕鬆按下快門的剎那,似乎就注定了可能又是一張影像記憶的塵封,塵封在記憶空間,塵封在網路雲端,塵封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深到我們幾乎忘了他們的存在,直到我們驀然想起,卻發現怎麼也找不到它們的蹤跡,若不是因為記憶多到無從辨識,就是記憶已死-------科技壽命的壽命遠低於傳統膠片或底片 、相紙的保存時間,因此對於影像的儲存就是文化工作者不得不去面對的「焦慮」,而這「焦慮」正是在這三天研習中所感受最深刻的印象。對舊有文化消逝的焦慮,對現今文化保存輕忽的焦慮,對自身資料保存文機的焦慮。
在研習中,曾吉賢老師對於保存台灣早期電影的焦慮,因此到各地細訪舊有電影資源;王明山老師在保存中心對舊有影片消失的焦慮,因此對老膠片細細的修復與複製;而井迎瑞老師在南門電影書院談到電影已死,正表現出對於影像文化消逝的危機焦慮。但這些焦慮,因為他們的行動,恰恰展現出轉機,因為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的老師與研究生的不遺餘力,讓我深深感動,因為我看到文化人的深思熟慮,以及一往無悔的精神。
藝術生活課程之於學生,絕不只是一門學科而已,不論是哪一個領域,都是讓學生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更是學生個人之所以與眾不同的重要學習。因為,我們讓學生們認識了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更讓學生瞭解文化的重要,就在它們日常生活的點滴記憶、那些影像,紀錄著活動、飲食、色彩、形式等等的影像,就是生活的影像,就是記憶,眾人的記憶就匯聚成這片土地的文化。今日我們盡力去保存它,將來我們的子孫就會靠這影像記憶來懷念我們。
2.
音像藝術工作坊研習心得
彰化縣員林高級中學 何鴻志老師
相較於影像的創造而言,南藝大反而顯得保守許多,調過頭來反而走的是如何傳承與保存影像。沒有光鮮亮麗的炫技效果,而是默默的、慢慢的,一步一腳印的踏實前進。傳統與創新,我實在很難論斷何者較重要。南藝大在烏山頭這校園中儲存蘊釀,這樣的路恐怕難走,因為不符大環境的發展趨勢,但這條路是必須有人要去堅持下去的,這樣的存在也背負著沉重的時代使命。
「你還找得到五年前的數位照片嗎? 」
這是曾老師在課程中對我們拋出的問題,我想找得到或找不到或許都不是答案…
課程中曾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瞬間反應是「那我找得到五年前的膠捲底片嗎?」膠捲所呈現的效果,無論是在色域的廣度、畫質的細膩、甚至在材料的保存穩定性上,都遠勝於數位這樣的媒材。而且膠捲還有著極大的成長空間,只是因為數位的發展而被扼殺。的確,在此吾人見到更多關於影像的可能性,不過問題的根本仍在於對於影像的態度為何?也許每個人家中都曾有張超過三十年以上的相片,只不過不見得每個人都拿得出來,這裡面我想差的便是對於影像的態度與價值的問題了。
除非發生大規模毀滅性的浩劫,否則數位這樣的媒材發展是回不去了!數位媒材的方便與普及性,成為它強大的優勢,卻也成為它的致命傷。吾人實在無法在一面享有它的便利效率時,卻又同時小心謹慎的對待處理。頂多只能提醒自己注意,整體大環境的趨勢之下,我想實在很難要大家捨棄這樣便捷的媒材,再次回歸底片膠捲的純樸年代。畢竟機關槍掃射慣了,要回過頭來使用狙擊步槍,恐怕得重新調適。
在種子教師培訓的過程中,無論是沈老師或曾老師的課程,其實一直碰觸到的便是“影像”這議題。不光是單純的視覺呈現效果,還包含著影像背後所存在一連串的文化背景與觀念價值。在軟體硬體有形無形之間,對於影像的概念愈來愈明確,但也愈來愈模糊,但也在那進退之間慢慢學到更多。而身為一位教師身份的我,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與教育氛圍中,我能怎麼做?這成了我必須思考的問題。教師的角色其實很有趣,他通常存在於一種平衡狀態的微妙關係下,面對自我也面對學生。一方面接收著最新的數位訊息,另一方面也反思訊息所帶來的涵義。對於當代影像,或許能做的是在帶領同學領略影像的各種可能之時,也不忘提醒學生思索影像存在的意義。
.
兩廳院藝文線上分享
從世界的蜷川 看蜷川的世界 The World of NINAGAWA YUKIO
崛起於一九六○年代日本前衛小劇場運動,卻以商業劇場奠定他在世界劇壇的地位。莎士比亞、希臘悲劇、日本劇作與文學,他的舞台作品題材多元,涉獵廣泛。將歌舞伎的表演符號運用於西方經典的搬演中,形塑他獨一無二的戲劇美學。精準如音樂的表演節奏、場面調度與聲光變化的緊密扣合,帶來觀賞的感官享受。星光熠熠的明星卡司,讓他的製作經常未演先轟動,成為票房賣座的保證。
他是蜷川幸雄,日本人尊稱他為「世界的NINAGAWA」。
在長達半世紀的導演生涯中,蜷川執導超過百部的作品。
即將迎接八十大壽的他,創作力依舊驚人,近年還推出「莎士比亞卅七部作品全上演」計畫。
此次在台灣上演的莎劇《哈姆雷特》,是他第八度挑戰該作品,對他而言,每次的搬演不是舊作重製,而是全然的摧毀與再生。本刊深入蜷川的舞台世界,揭開他如何兼顧美學成就與商業價值的成功秘訣。
好書推薦
書名:紀錄亞洲
編撰:游惠貞
策劃:AND亞洲紀錄片連線
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1
簡介:
本書含兩部分,一為亞洲各國
紀錄片概說,另一為導演訪談。從各國紀錄片概說,讀者可以了解各國紀錄片演繹的脈絡及存在於當時社會、文化、種族、環境與人物的議題與記載,甚至政權轉移
的背景,諸多因素成就各國紀錄片不同的風格與多元的內容。本書披露各國紀錄片的拍攝均面臨非主流、缺乏資金、發行管道不暢通的窘境,甚至有些國家在拍攝技術尚缺專業的訓練機構。
放眼鄰國豐富多元的紀錄片生態,不禁令我思考起本土經驗。二○一三年齊柏林拍攝《看見台灣》,當嘉南平原綠油
油的稻作景象出現在螢幕上,讓來自嘉義的我為之感動,看到挖土機恣意破壞這片美麗島嶼的山林河川,該景讓我心痛。此片放映後於國內造成巨大的迴響,國土復
育的議題在當時獲得政府的重視。從此經驗中,我們看到一部好的紀錄片可以對政府、社會發出警惕的響鐘,甚至影響政府的施政。
紀錄片憑藉影像語言反映社會尚未解決的問題,肩負反映當代社會議題的重要角色,也是一種自我表達的呈現,甚至擁有降低種族衝突、加強文化聯繫、引領不同族群對話的作用,並反映攝影者在生活與個性間的衝突與調適。而科技的進步與數位影像的迅速發展,使拍攝者更能忠實地記錄與捕捉主題角色的細微表情,進而窺見其內心的感受及心理的微妙變化,讓紀錄片更加真切。
紀錄片曾經是執政者政策宣導的手段之一,時空轉換,今日的紀錄片也可以用來作為監督政府的工具。當今的社會充斥著徇私的政客、無能的官僚及僵化的體制,
社會缺乏足夠的論述平台,導致民意嚴重被扭曲,而紀錄片可以扮演清流的角色。藉由本書的出版,我希望可以鼓勵更多的人投入紀錄片的製作,社會也能提供更多
的放映平台,記錄這個喧囂時代並發出鏗鏘之聲。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6980
藝文連結
■ 故宮博物院電子報
■ 新舞台-節目資訊
■ 文建會電子報
■ 台北市立社教館
■ 國美館電子報
■ 中正文化中心
■ 北美館活動表
■ 文建會文創產業推動服務網
■ 國立歷史博物館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藝教館-表演與展覽
■ 表演藝術聯盟
■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松山文創園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備註
■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