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2015年3月電子報

編輯弁言
開學僅一個月,是不是很難從連假的氛圍中清醒過來?不過研發、種子教師的培訓與教案產出的籌備進度可是毫無鬆懈,按部就班地照計畫前進呢!這個月很榮幸邀請到洪孝叔女士和游惠貞老師分享釜山影展AND的運作;同時規劃了一系列教育部美感專案下的音樂應用研習;除了種子教師的Art From Life Team工作坊與電影教材工作坊之外,另外也和富邦文教合作辦理工作團隊成長策略聯盟,與各個學科中心交流激盪想法....詳細精采內容請速速參閱本期電子報吧~


四月課程預告

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 
http://www3.inservice.edu.tw/index2-3.aspx

■富邦文教電影研習營(1)(2)
時間:418日(六)13:00-16:00、516日(六)13:00-16:00
地點:師大附中新民樓二樓綜合教室
課程編號1752093、17520981
本次研習由富邦文教基金會帶領電影賞讀。

片單-04/18 :茉莉人生、05/16 (六):行動代號孫中山


本月紀事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視覺應用生命影像工作坊(3/2)



 生活樂器劇場3會議(3/10)

 104年度上學期種子教師培訓研習-富邦文教基金會電影教材工作坊(3/10)


聽見美 看見美」第二屆音樂標語教師研習(北區)(3/10)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研習-Art from Life Team教師工作團體(3/16)


■104年度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亞洲紀錄片的推廣(3/17)




■104年度表演藝術光碟拍攝協商會議(3/19)




■104年度精進學科中心工作團隊成長策略聯盟實施計畫-青少年發聲(3/21)






■塗鴉成果發表研習籌備會(3/23)


104年度上學期種子教師培訓研習-富邦文教基金會電影教材工作坊:電影賞讀-刪海經(3/24)




本月專文

李雅妍老師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宜蘭研習心得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在期末的宜蘭研習中,安排了南方澳外拍與宜蘭美術館參訪,相當令人期待!南方澳是東台灣最大的陸連島,與蘇澳港相通也是知名的漁場之一。南方澳地區海岸地形景觀與當地人文自成一格,加上此地為沈昭良老師昔日長期拍攝發跡之源地,有沈老師的大力推薦,成為此次藝術生活學科中心宜蘭研習行程中重要參訪處與外拍景點,繼前年暑假拜訪南方澳之後,我也期待著自己第二次的拜訪會不會有其他的新發現。

當天一早,一行人浩浩蕩蕩從台北發車,一路上雖然陰雨綿綿,但是有美甄老師與李昀小姐的熱切招呼大家,車上充滿笑聲、熱情與溫暖,沿途走過南方澳大橋、觀賞下雨天中海天一色的內埤灣,觀望海灘邊強風吹起的層層海浪,以及懷著崇敬的心進入南方澳知名廟宇―南天宮參拜金身媽祖神像,想像著當地居民堅定的信仰連結感動不已,喝一杯暖身咖啡之後,和著雨水踩著步伐,繼續和伙伴穿梭在當地不知名的小巷弄之間,呼吸著充滿沿海漁港特有的氣味,近距離了解當地漁市場生態,看見滿滿新鮮魚貨商品,漁民們熟捻的處理魚身的手法讓我佩服,再回到南天宮前聚集下棋居民們,依然熱切討論棋局,看著他們,似乎讓人忘了時間的流逝,也發現我感受不到寒冷天氣對這裡的人事物絲毫的影響,讓我最心儀的景點是登上南天宮三樓,獨自安靜的挑高望遠,看著小市鎮裡的一街一景,似乎媽祖就是站在這裡環伺整個南方澳,無形地、安詳地保護著住在這裡的每個居民。

接近中午雨勢漸漸停下,大家在午餐時間休憩時,我隨意四處走走,懷抱著走在可能沒機會再度拜訪的小鄉鎮,人煙稀少的稻田邊,別有一番滋味,一會兒後大家用餐完畢,繼續驅車到達宜蘭市區相當具有歷史感的宜蘭美術館,館內正當展出以宜蘭有關創作的藝術家作品聯展,內容豐富,參展種類包含水墨、裝置、油畫、雕塑、水彩與攝影,由於此館建築早期是以銀行機構為主體設計,聽著館員精彩的述說發現老空間的再利用與安排,幾乎保留舊有動線與牆面或是花窗設計,讓人重新體驗老建築新設計的創意,相當令人印象深刻!相信宜蘭當地政府對地方文化古蹟的重視與保護不遺餘力,雖然美術館內三樓還有部分經營仍再思考,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最佳的營運方式。最後在沈老師的兩件攝影作品前駐足,聽沈老師再次述說他的拍攝過程與經歷,透過言語的再傳遞,不僅讓我們了解南方澳漁民的生活智慧,更讓觀眾深刻感受有如回到時光機般地站在那兒,想像著街景裡即將發生的故事點滴,與影像裡的男士炯亮眼神相視,一回神,我真實感受此時此刻一位對攝影展現熱愛與生命力的大師,活生生站在眼前!

宜蘭是個好地方,充滿著許多特色,無論是宜蘭三寶或是當地的文化、旅遊,都吸引許多人士前往,這次研習過程雖然老是下雨,但是此次的參與,讓人心靈內在充滿溫暖,尤其來一杯薑汁拿鐵區寒氣之後!



兩廳院藝文線上分享
是「武」亦「舞」 是禪非禪 西迪.拉比與少林武僧的《空間》



文字 林冠吾 柏林自由大學表演藝術文化交織國際研究中心(IRC)研究會員
由西迪.拉比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與僧人共修三個月打造的舞作《空間》,是他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十六位武僧、一位小沙彌與他(編按),在舞台上與英國雕刻家葛姆雷設計的廿一個形似棺材的空箱共舞,藉著空箱的推疊搬移,意義不斷變換,原本擺布空間與武僧的「魔法師」,最後也從老在觀望的位置,進入了神殿,與武僧們一起練功,二元對立的世界,逐步交融……



西迪.拉比在《空間》中與小沙彌共舞。
(Hugo Glendinning 攝 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 提供)


《空間》(Sutra,或譯為《經文》、《佛經》或《箴言》)是歐洲當代炙手可熱的編舞家西迪.拉比到河南嵩山少林寺與僧人一起同吃同住共修了三個月,進行「舞」對「武」的交流成果,二○○八年五月在倫敦的沙德勒之井劇院甫推出不久,即風靡歐美各大城市與藝術節,隔年便被德國舞蹈雜誌Ballett&Tanz所邀的四十位舞評家,票選為年度最佳舞劇,西迪.拉比榮膺「年度最佳編舞家」。在當代舞蹈界能如此快速獲得媒體、評論家及廣大觀眾上上下下一致好評與熱烈喝采的情形,著實罕見。這使《空間》成了西迪.拉比保留最久的舞作,巡迴全球至今,已經席捲了十七個城市,演出超過了一百五十場,吸引了十五萬多位的觀眾。

重塑禪宗內涵  廿一個空箱打造生命局限

能請到貨真價實的少林武僧,並把中國功夫之尊與歐洲舞蹈劇場形式相結合,光這兩點,就足以讓此劇未演先轟動,更何況還有知名英國雕刻家葛姆雷(Antony Gormley)助陣。身為李小龍忠實粉絲的西迪.拉比,原本倒沒有跟武僧共「舞」的想法,跟所有熱愛武術的中外人士一樣,嚮往武林聖地,渴望高人親授指點。幸運的他,經由日本製作人Hisari Itoh的穿針引線,夢想得以實現。在跟武僧團團長釋延達法師接觸後,他發現法師不但熱中於設計武術陣式變化,也十分熱愛藝術。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跟一般出家人不同,法師還蠻積極入世的。於是,據葛姆雷說:「少林寺提出,希望西迪.拉比創造跟他們平時的武術表演秀不同的東西出來,因為,那種秀已經成了一種馬戲團式的雜耍。所以,他們想要回到禪宗的內涵,即關於空的哲學。」

詳文請見:http://par.npac-ntch.org/article/show/1425289386057255



好書推薦
書名:莫那利的獨家報導:FOTOCRONACHE   Photo-reportage by Bruno Munari
作者:Bruno Munari
譯者:李昀
出版社:忱忱文化社
出版日期:2015.02.16




導讀

沒有看不懂圖像的人,攝影是人類共通的語言。義大利藝術大師-布魯諾.莫那利輕鬆、逗趣又充滿哲思的影像故事。出生義大利、曾被畢卡索稱為「現代達文西」的布魯諾‧莫那利,在20世紀的現代設計史上,可說是影響力最深遠的藝術與設計大師。他的作品簡單、純真、獨特卻又極富深度與哲思,從質地、媒材、色彩、解讀與呈現影像的方法到顛覆傳統、充滿趣味的設計方式,洋溢著動人的詩意與創意,為現代設計與藝術風格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初版於1944年,是莫那利談論攝影的稀有之作,裡面是一個又一個用影像串起的故事,事隔七十年,書中的風趣幽默與豐富哲理卻仍打動人心,在觀看這些如詩的影像的同時,他以親和的語調,帶領大家思考影像的本質與藝術的意義,從松露之島到誤會國度,翻開下一頁,一趟影像冒險就此展開!

  「看圖片影像如欣賞一部既感動又充滿詩意的電影。」-北美館館長 黃海鳴
 

  「設計大師1944年的攝影觀察。」-藝術家 章光和



藝文連結
       故宮博物院電子報
       新舞台-節目資訊
       文建會電子報
       台北市立社教館
       國美館電子報
       中正文化中心
       北美館活動表
       文建會文創產業推動服務網
       國立歷史博物館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藝教館-表演與展覽
       表演藝術聯盟
       台北當代藝術館
       公視-表演打天下
       松山文創園區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2015年2月電子報

編輯弁言
    開工大吉!度過充實又愉快的農曆新年,好好地除舊佈新一番,老師們是否準備好迎接新一年的充實課程了呢?二月間,學科中心持續培訓種子教師,一同拜訪南藝大,學習膠捲底片保存及媒體識讀課程,老師們的心得也將在本期電子報中分享。此外,學科中心與師大附中於三月初也辦理了3D列印技術的研習,希望未來有機會作為3D列印的教育推廣基地之一,與各校老師進行交流。

三月課程預告
全國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網 
http://www3.inservice.edu.tw/index2-3.aspx
■《亞洲紀錄片的推廣》
時間:317日(二)9:30-12:00
地點:師大附中技藝館演講聽
課程編號1730371
韓國釜山影展AND經理洪孝叔女士、清華大學游惠貞老師
講座簡介:三月份的「紀錄亞洲」影展,由清華大學藝術中心主辦,與不同的單位合作,包括紀錄片工會、南藝大音像所、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等,結合紀錄片、出版和系列講座,邀請AND洪孝叔經理分享亞洲紀錄片的樣貌,解答相關疑問,機會難得,歡迎老師們報名交流。

■教育部美感專案音樂應用研習
北區104310日(二)
課程代號1730133
張衞帆老師 音樂創作及編曲示範
陳弘樹老師 給下一世代的數位音樂想像
南區104325日(三)
課程代號 1730142
張衞帆老師 音樂創作及編曲示範
李明道老師 唱片及活動美學與設計

本月紀事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攝影工作坊(1/28)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音像藝術工作坊(2/2-4)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104年度研發教師會議 (2/9)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攝影工作坊(3/2)

104年度種子教師培訓3D列印工作坊(3/2)




本月專文
2015南藝大音像藝術工作坊研習心得
1.
是影像,是故事,是記憶,也是文化
臺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教師  李佳釗


        從膠捲底片發展到數位紀錄,短短的百年時間,人類科技進步得如此神速。科技協助人們記錄下我們生點點滴滴,將我們的故事、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記憶記錄下,讓我們可以隨時將其翻閱複習,也可讓我們的子孫、以孫的子孫繼續閱讀追憶。

        我們現在可以閱讀百年前的老照片,老影片,例如19世紀的北京城照片及人們;日據時期的台北城及大稻埕,以及1895年杜米埃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透過這些照片,人們可以瞭解當時的生活、環境、文化,可以透過這些影像去對照我們所讀的歷史,讓我們對舊時代不陌生。同樣的,我們也透過現在的科技在記錄我們生活的一切,不論是生活、飲食、活動、人們及環境。透過科技的發達,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藝術家 ,因為人人有相機或照相手機,可以隨時隨地拍攝,不論是在捷運拍攝因疲倦而在打瞌睡的乘客,或是與親友在餐廳餐桌上的佳餚美食,亦或是在十字路口匆忙行走的行人,因為科技的發達,讓我們可以輕鬆的按下快門,留下影像。然後呢?

        在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的3天研習,看到了一群似乎是「杞人憂天」的教授專家們努力的在宣傳對舊式影像紀錄媒體的保存,他們將影片視如至寶,花時間在民間探索蒐集,不論是在灰塵滿布的倉庫中或是堆積如山的回收垃圾場;耗費心力的將蒐羅來的舊影片清洗整理,再盡可能一格一格的修復還原。他們像是一群愚公在做著移山的工作,一步一步的在做的是社會大眾不會關心的工作,而這些工作,再再提醒了我們要去珍視我們現有的一切,因為過了,就不會再現,就過了;一旦過了,就只剩下遺憾,了無痕跡。因為,那是記憶,而一堆記憶的總和,就是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的文化。

        當我們輕鬆按下快門的剎那,似乎就注定了可能又是一張影像記憶的塵封,塵封在記憶空間,塵封在網路雲端,塵封在我們的記憶深處,深到我們幾乎忘了他們的存在,直到我們驀然想起,卻發現怎麼也找不到它們的蹤跡,若不是因為記憶多到無從辨識,就是記憶已死-------科技壽命的壽命遠低於傳統膠片或底片 、相紙的保存時間,因此對於影像的儲存就是文化工作者不得不去面對的「焦慮」,而這「焦慮」正是在這三天研習中所感受最深刻的印象。對舊有文化消逝的焦慮,對現今文化保存輕忽的焦慮,對自身資料保存文機的焦慮。

        在研習中,曾吉賢老師對於保存台灣早期電影的焦慮,因此到各地細訪舊有電影資源;王明山老師在保存中心對舊有影片消失的焦慮,因此對老膠片細細的修復與複製;而井迎瑞老師在南門電影書院談到電影已死,正表現出對於影像文化消逝的危機焦慮。但這些焦慮,因為他們的行動,恰恰展現出轉機,因為南藝大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的老師與研究生的不遺餘力,讓我深深感動,因為我看到文化人的深思熟慮,以及一往無悔的精神。

        藝術生活課程之於學生,絕不只是一門學科而已,不論是哪一個領域,都是讓學生一輩子帶得走的能力,更是學生個人之所以與眾不同的重要學習。因為,我們讓學生們認識了藝術與生活的關係,更讓學生瞭解文化的重要,就在它們日常生活的點滴記憶、那些影像,紀錄著活動、飲食、色彩、形式等等的影像,就是生活的影像,就是記憶,眾人的記憶就匯聚成這片土地的文化。今日我們盡力去保存它,將來我們的子孫就會靠這影像記憶來懷念我們。


2.
音像藝術工作坊研習心得
彰化縣員林高級中學 何鴻志老師



        相較於影像的創造而言,南藝大反而顯得保守許多,調過頭來反而走的是如何傳承與保存影像。沒有光鮮亮麗的炫技效果,而是默默的、慢慢的,一步一腳印的踏實前進。傳統與創新,我實在很難論斷何者較重要。南藝大在烏山頭這校園中儲存蘊釀,這樣的路恐怕難走,因為不符大環境的發展趨勢,但這條路是必須有人要去堅持下去的,這樣的存在也背負著沉重的時代使命。

「你還找得到五年前的數位照片嗎?
這是曾老師在課程中對我們拋出的問題,我想找得到或找不到或許都不是答案…

        課程中曾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我瞬間反應是「那我找得到五年前的膠捲底片嗎?」膠捲所呈現的效果,無論是在色域的廣度、畫質的細膩、甚至在材料的保存穩定性上,都遠勝於數位這樣的媒材。而且膠捲還有著極大的成長空間,只是因為數位的發展而被扼殺。的確,在此吾人見到更多關於影像的可能性,不過問題的根本仍在於對於影像的態度為何?也許每個人家中都曾有張超過三十年以上的相片,只不過不見得每個人都拿得出來,這裡面我想差的便是對於影像的態度與價值的問題了。

     除非發生大規模毀滅性的浩劫,否則數位這樣的媒材發展是回不去了!數位媒材的方便與普及性,成為它強大的優勢,卻也成為它的致命傷。吾人實在無法在一面享有它的便利效率時,卻又同時小心謹慎的對待處理。頂多只能提醒自己注意,整體大環境的趨勢之下,我想實在很難要大家捨棄這樣便捷的媒材,再次回歸底片膠捲的純樸年代。畢竟機關槍掃射慣了,要回過頭來使用狙擊步槍,恐怕得重新調適。

  在種子教師培訓的過程中,無論是沈老師或曾老師的課程,其實一直碰觸到的便是“影像”這議題。不光是單純的視覺呈現效果,還包含著影像背後所存在一連串的文化背景與觀念價值。在軟體硬體有形無形之間,對於影像的概念愈來愈明確,但也愈來愈模糊,但也在那進退之間慢慢學到更多。而身為一位教師身份的我,在這樣的時代環境與教育氛圍中,我能怎麼做?這成了我必須思考的問題。教師的角色其實很有趣,他通常存在於一種平衡狀態的微妙關係下,面對自我也面對學生。一方面接收著最新的數位訊息,另一方面也反思訊息所帶來的涵義。對於當代影像,或許能做的是在帶領同學領略影像的各種可能之時,也不忘提醒學生思索影像存在的意義。
.

兩廳院藝文線上分享
從世界的蜷川 看蜷川的世界 The World of NINAGAWA YUKIO


崛起於一九六○年代日本前衛小劇場運動,卻以商業劇場奠定他在世界劇壇的地位。莎士比亞、希臘悲劇、日本劇作與文學,他的舞台作品題材多元,涉獵廣泛。將歌舞伎的表演符號運用於西方經典的搬演中,形塑他獨一無二的戲劇美學。精準如音樂的表演節奏、場面調度與聲光變化的緊密扣合,帶來觀賞的感官享受。星光熠熠的明星卡司,讓他的製作經常未演先轟動,成為票房賣座的保證。

他是蜷川幸雄,日本人尊稱他為「世界的NINAGAWA」。

在長達半世紀的導演生涯中,蜷川執導超過百部的作品。
即將迎接八十大壽的他,創作力依舊驚人,近年還推出「莎士比亞卅七部作品全上演」計畫。
此次在台灣上演的莎劇《哈姆雷特》,是他第八度挑戰該作品,對他而言,每次的搬演不是舊作重製,而是全然的摧毀與再生。本刊深入蜷川的舞台世界,揭開他如何兼顧美學成就與商業價值的成功秘訣。

好書推薦
書名:紀錄亞洲
編撰:游惠貞
策劃:AND亞洲紀錄片連線
出版社:遠流出版公司、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1


簡介:
  本書含兩部分,一為亞洲各國 紀錄片概說,另一為導演訪談。從各國紀錄片概說,讀者可以了解各國紀錄片演繹的脈絡及存在於當時社會、文化、種族、環境與人物的議題與記載,甚至政權轉移 的背景,諸多因素成就各國紀錄片不同的風格與多元的內容。本書披露各國紀錄片的拍攝均面臨非主流、缺乏資金、發行管道不暢通的窘境,甚至有些國家在拍攝技術尚缺專業的訓練機構。

  放眼鄰國豐富多元的紀錄片生態,不禁令我思考起本土經驗。二○一三年齊柏林拍攝《看見台灣》,當嘉南平原綠油 油的稻作景象出現在螢幕上,讓來自嘉義的我為之感動,看到挖土機恣意破壞這片美麗島嶼的山林河川,該景讓我心痛。此片放映後於國內造成巨大的迴響,國土復 育的議題在當時獲得政府的重視。從此經驗中,我們看到一部好的紀錄片可以對政府、社會發出警惕的響鐘,甚至影響政府的施政。

  紀錄片憑藉影像語言反映社會尚未解決的問題,肩負反映當代社會議題的重要角色,也是一種自我表達的呈現,甚至擁有降低種族衝突、加強文化聯繫、引領不同族群對話的作用,並反映攝影者在生活與個性間的衝突與調適。而科技的進步與數位影像的迅速發展,使拍攝者更能忠實地記錄與捕捉主題角色的細微表情,進而窺見其內心的感受及心理的微妙變化,讓紀錄片更加真切。

   紀錄片曾經是執政者政策宣導的手段之一,時空轉換,今日的紀錄片也可以用來作為監督政府的工具。當今的社會充斥著徇私的政客、無能的官僚及僵化的體制, 社會缺乏足夠的論述平台,導致民意嚴重被扭曲,而紀錄片可以扮演清流的角色。藉由本書的出版,我希望可以鼓勵更多的人投入紀錄片的製作,社會也能提供更多 的放映平台,記錄這個喧囂時代並發出鏗鏘之聲。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6980


藝文連結
       故宮博物院電子報
       新舞台-節目資訊
       文建會電子報
       台北市立社教館
       國美館電子報
       中正文化中心
       北美館活動表
       文建會文創產業推動服務網
       國立歷史博物館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藝教館-表演與展覽
       表演藝術聯盟
       台北當代藝術館
       公視-表演打天下
       松山文創園區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