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紀事
■國美館「起始.永遠—日本清里攝影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參訪6/24
■107年多元選修課程共備小組培訓6/25
■107年藝術生活工作營7/2、3
■素養導向課程工作坊-認識紀錄片與實作_高雄場7/5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視覺應用組課程規劃會議7/6
藝術生活專欄
「金銀紙–金色中港」攝影專題
撰文:國立竹南高級中學藝術生活教師 連森裕
攝影:連森裕
攝影:連森裕
晴天的日子走在竹南鎮民生路往番社(註1)的路上,會被地上黃色一叢叢的紙花所吸引,這是竹南鎮中港(註2)的特色產業–金銀紙的製程「曝紙」景象。因為強調手工製作,紙張上面每張亮晶晶的金屬片,不管是金色或是銀色,都是手工貼上的錫箔,所謂的金色錫箔只是在銀色錫箔上塗上一層黃色天然染料,因為黏著劑就是漿糊,為了避免潮濕發霉,影響成品賣相,手工金銀紙需要不斷的曝曬,黃澄澄的金銀紙排列在馬路兩邊,早期這裡有「金色中港」美稱。
黃澄澄曝曬的紙花 |
兼具手工與機器的金銀紙蓋印過程 |
竹南鎮中港曾經是全台灣最大的金銀紙製造地,1912年中港金銀紙製造業有7家,1933年已成長至50家,1939年日本政府在台灣實施「寺廟昇天」政策嚴加取締製造、販賣金銀紙,導致這個產業由地上轉入地下買賣。二戰終戰後由於民生困苦,人民對於神明祈求更加殷切,希望藉由燒紙錢來換取神明庇佑,金銀紙製造業因此蓬勃發展,依據1977年統計竹南中港有大小金銀紙製造工廠385家,竹南鎮全鎮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以金銀紙為主業或副業。在政府客廳即工廠的號召下,當時的竹南鎮中港是全國金銀紙製造業最主要的產地。(註3)
傳統金銀紙工廠多是家庭經營式,空間多不寬敞 |
1980年代台灣社會掀起「大家樂」賭風,時興追求明牌,許多民眾希望藉由燒紙錢來賄賂神佛與好兄弟以獲得偏財,當時整個台灣社會的金銀紙需求極大供不應求,那是台灣金銀紙使用量最大的年代。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工資飆漲、勞工不足加上政府對於此項民間習俗的漠視、限制,中港的金銀紙製造業因此走上夕陽產業。
每張火化的金銀紙,都代表人們對於美好未來的期望。 |
昏暗中一絲的光明,似乎跟這個展業的未來命運一樣... |
近年來陸續看到部分媒體或是網路報導,由於對於紙錢的認識不足,或是希望藉由聳動標題引起注意而斷章取義,以「地下銀行」、「冥府銀行」、「冥界印鈔機」等來稱呼中港金銀紙製造業,或許在宣傳上具有吸睛效果,但是對於在地致力推廣金銀紙文化產業保存的業者而言並不公允。因為中港金銀紙是金紙、銀紙的合稱,金紙使用的對象為神明,常見的有天公金、刈金、壽金、福金…,至於冥界所用的銀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地方人士對於外界以「地下銀行」、「冥府銀行」…等謔稱來看待金銀紙製造業其實是十分不友善的舉動,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解,畢竟金銀紙的使用,其內涵多少包含著對於宗教某種特殊的心理慰藉。
手工金銀紙製造為竹南中港極具特色的傳統產業,雖然稱為手工製造,但是部分裁紙、印刷、鑢紙等工作也逐漸被機器所取代,在竹南中港可以常看到金銀紙手工的部分有「割箔仔」、「累箔仔」、「褙箔仔」、「曝紙」、「漆金油」、「抿面仔」、「綁只仔」、「打印」…。每個過程除了可以看到滿滿的歲月痕跡外,還有常民對於宗教虔敬的心意。
正在利用藺草(鹹草)「綁只仔」的婦女 |
「割箔仔」不倒翁紙莊的翁師傅利用竹片把整疊的錫箔裁切 |
許多攝影的愛好者喜歡到這裡取景攝影,因為中港手工金銀紙的從業人員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年紀都很大,60歲在這裡只能算是年輕人,工作環境大多是很擁擠的,聽收音機音樂成了員工重要的休閒娛樂,在這裡十分適合局部特寫,往往能產生十分令人懷舊的氛圍。
許多喜歡沙龍攝影的人士常到取景,甚至將得獎作品贈與店家 |
這裡比較重要的手工金銀紙工廠原本有四家,去年(2017年)翁坤山師傅過世,因此目前只剩下三家很努力的為文化傳承及家庭生計而努力,隨著這些長輩年事越來越高的影響,相信不久將來這些傳統的產業,將會逐漸的消逝在這片土地上。
苗栗縣竹南高中預計在108課綱中以「在地學」為校本課程,這種將地方文化融入學校教學的模式,將會是學校未來課程的亮點,金紙紙課程方式將可能包含田調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整理。至於課程產出有再生紙、版畫等文創內涵的實作作品…。
時代越進步,人際越疏離,金銀紙的故事或許各有解讀,但敬天法祖應該是金銀紙的核心精神,藉由金銀紙縷縷白煙上達天聽,許多對未來的期望,也在內心深處燃起,手工製作的金銀紙因為原料來自天然,在火化的過程中並不會產生刺鼻的化學味道及黑煙,只是優質的手工金銀紙往往被劣質低價的化工染劑金銀紙所拖累,如果能夠提倡使用天然原料金銀紙並減量紙錢火化,能否會比趕盡殺絕式的取締作為來得更好?環保議題如何與燒紙錢的文化傳統取得平衡?那會是另一個議題了。
後記:協助拍攝的不倒翁紙莊翁坤山先生、陳協和金紙行陳坤輝先生的夫人陳林美玉女士先後於這兩年過世,謹此致上誠摯謝意。
✽✽✽
素養導向課程工作坊-認識紀錄片與實作_臺南場
研習地點:國立新化高級中學
研習日期:6月12日
撰稿:國立南科實驗高級中學藝術生活教師 黃懷萱
上午場首先進行的是「影像教育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規劃」課程,由台南大學動畫媒體設計研究所的黃瑞菘老師替我們講解。黃老師談吐十分幽默,節奏快,並且開宗明義宣示「這是個實作課程」!現場備有A1大小、可重複黏貼的教案表格,搭配便利貼,十分實用。今日設定教案主題為「藝術生活科+海洋教育」,接下來便跟著老師講解「如何使用新課綱進行課程設計與共備」、一邊實際操作教案編寫。黃老師替我們整理了科目縮寫+123是學習表現、科目縮寫+EAP是學習內容等口訣,讓查找學習重點變得容易許多。經過這次練習,讓原本對新領綱還霧裡看花的小編我,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接下來的「紀錄與典藏 談影像教育行動」課程,由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曾吉賢老師主講。曾老師提及「作者電影Auteur theory」,電影如同文學作品、音樂作品、美術作品一樣,是作者的作品,意即導演的作品。紀錄片從來就不是客觀的,是以導演主觀的角度拍攝、編輯而成,為詮釋當代的一項工具。曾老師也稍微釐清「直接電影」與「真實電影」的差異,簡單來說,「直接電影」的態度是不干涉、純旁觀,「真實電影」可以清楚看到作者的存在,例如以訪談的形式拍攝,兩個流派拍攝出來的質感不大一樣;但是話說回來,一部影片很難做到純粹的旁觀,大多數是兩者混雜,只是多寡而已。(編按:直接電影可參考美國的梅索兄弟(Maysles)於1975年拍攝的《灰色花園》Grey Garden)對於高中生拍紀錄片,曾老師的建議是或許先不求拍片,可嘗試先從照片+聲音的組合來練習,也會有不錯的效果。
研習的第三部分是由兩位紀錄片導演-施儀潔與許靖杰,為大家帶來豐富的實戰經驗分享。由於在座的老師多數未操作過紀錄片的拍攝,所以有這樣的實務經驗分享對未來教學來說真的非常實用!講座中提到,一位紀錄片導演要做的事情大約可分三部分:題材發想、田野調查、文案撰寫。田調還需要「交陪」的能力,如何能讓受訪者/被攝者從陌生到接納,就要看個人功力了;訪談可分單人訪談與雙人訪談,事前撰寫提問單、放鬆被攝者、盡量不問「是不是」、「會不會」而是用其他引導受訪者。關於剪輯,施導送給大家一個菜市場理論:「買合適的菜遠比買到好的菜還重要」,可以事先作個「紙上剪輯」,排列拍攝架構,這樣到現場拍攝時才會知道要做什麼。最後,施導說了一句七字箴言「空景多拍保平安」,贈送給想拍紀錄片的各位,多拍些空景,回來缺畫面時才不會流下後悔的眼淚啊!
綜合今日的超實用課程,小編整理了幾個重點:
1.新課綱「用之於生活、取之於生活」
2.拍片的菜市場理論:買合適的菜比買到好的菜還重要
3.空景多拍保平安
4.聲音先行
這次沒參加到的老師們別難過,想聽到這麼精彩課程的話,請關注學科中心下半年度的研習!
好書推薦
書名:圈外編輯
作者:都築響一
譯者:黃鴻硯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8/6/28
書籍介紹
「不要追求『不認識的某人』的真實,而是要追求自己的真實。這教誨也許就是我編輯人生的起點。」
都築響一,可說是日本此世代中最具真正獨立精神的自由編輯與文字工作者。他於七〇年代擔任當時草創的文化雜誌《POPEYE》、《BRUTUS》特約採訪編輯,獨立前往美國等地採訪,引進介紹許多當時主流媒體未關注的當代藝術,也間接替這兩份雜誌打下後來能引領流行文化至今的基礎。但面對轉為高薪穩定的正職編輯機會時,他毅然拒絕,移居京都,繼續他的體制外文字工作人生至今,四十年來從未領過月薪,過著背離主流的生活。
「我永遠是個圈外人。對室內設計圈、藝術圈、音樂圈、文學圈而言,我都是外人。
我為什麼能夠在圈內採訪、做書呢?簡單說就是因為『專家的怠慢』,不過如此。
專家要是動起來,我只要當個讀者就了事了。他們不動,所以我才動。
而我勉強能將行動和工作勾搭在一起,雖然賺不了多少錢,但還活得下去。
我就像是不斷走在危橋或鋼索上,不論多久都抵達不了對岸閃著霓虹光的『版稅生活』。」
藝術生活教師教學意見交流表單
您是藝術生活科教師嗎?有任何教學現場相關意見及經驗,歡迎與我們交流。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s.hs.ntnu.edu.tw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備註
■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