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2018年5月電子報


本月紀事
107年多元選修課程共備小組培訓-基礎攝影教材編寫  4/305/21




107年跨領域種子教師策略聯盟培訓-教育戲劇工作坊 5/4


107年素養導向部定必修課程共備小組工作會議 5/7


107年種子教師課程小聚培訓-戲劇治療講座與藝術生活跨領域課程分享5/14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107年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回望-台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1990s 5/15



■藝術生活科校定必修課程共備小組工作會議5/18

藝術生活課程專欄
專文一、「鬼來找工作」-教育戲劇與生命教育結合的一個案例
作者:蘇慶元
伯大尼兒少家園戲劇輔導督導
樂山發展中心、聖文生發展中心、愛家發展中心  兼任戲劇治療師
台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大學  兼任講師

教育戲劇是藉著一個特定的戲劇情境所創造出的思考空間,在兩難的張力之中引導著學生思考並探索議題。而此營造出的戲劇情境是一種象徵,指涉著某種情境;因此當我們帶領著學生探索這個戲劇情境時,也是象徵性的在探索某種處境。以下筆者將為各位分享一個教育戲劇的教案鬼來找工作,透過這個情境的探索,我們得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面對生命中非我族類的族群,並且進一步思考社會要如何面對弱化的他者。而筆者會先將教案流程寫出,然後再細部的講解其概念。

教案流程如下:

暖身階段
一、暖身:鬼抓小孩

引發動機階段
二、說鬼故事,這個鬼居住在一個平凡的村莊中
三、建設:一個村莊中,有哪個區域,有哪些人?
        請大家分組,布置,建立關係,必須要有一個墓區
        請大家為此村莊命名
        尋找一個意見領袖
四、平凡的一天:按照24小時,過這個村莊的一天
五、請大家分享這村莊平凡一天中愉快的、討厭的事情
六、教師入戲:老師扮演鬼,一邊說故事一邊與其他同學互動。晚上,墳墓中有一個鬼出來,他覺得有點無聊,想要找工作,於是開始去村莊門口敲門,大家紛紛害怕、厭惡地拒絕
七、扮演:老師扮演的鬼與他人互動

情境思考階段
八、會議:大家覺得鬼給村莊帶來很大的困擾,於是請村長組織大家開會
九、演出:呈現出大家的開會結果,以及鬼是如何不滿意
十、投票:請大家想出幾種方式,並且用匿名投票的方式選舉;開票
十一、教師入戲:鬼的獨白
十二、回音/做針氈:請其他人扮演鬼,做出鬼的聲音
十三、分組寫信:請分組寫信給鬼
十四、慢動作,執行共同決定
十五、光譜:大家贊成/反對此決定,理由?

反思階段
十六、討論:社會上有那些人像是鬼一樣?若再一次的話,我們該怎麼辦?
十七、演出共同希望的結局
十八、討論其困難,唸一次鬼寫給人的信
十九、結束的儀式


    在暖身階段,我們進行鬼抓小孩遊戲。其規則非常簡單,我們先做鬼抓人的遊戲,某一個人做鬼要去捉其他同學,而被抓到的人要做鬼。然後我們進一步延伸,邀請大家圍成一個圈,但此時我們要求扮演鬼的人要有鬼的形象,而當鬼要抓其它的同學時,被鬼當成目標的人只能在圈圈中無法逃跑,並且必須假裝如小孩一般害怕尖叫。而當鬼來抓到小孩,要慢動作吃掉,爾後小孩也要慢慢變身成為另一個鬼。由於鬼抓人是非常簡單的遊戲,可以很容易地引發學生參與的動機,也才能比較容易地進入抽象的戲劇情境中。在這裡,我們以鬼抓小孩的遊戲,象徵性地先建立鬼是可怕的形象,而這樣的先備經驗在之後的課程安排非常重要。同時,我們強調慢動作的吃與變身,是期待學生能夠有更好的身體控制以及放慢感受的時間,避免快動作時可能無意傷害到同學。

    在引發動機階段,我們邀請學生使用各種媒材(如箱子、布、壁報紙)實際的建立一個村莊,並且在村莊中邀請同學互動。由於這裡的創作能夠讓學生在想像情境中創造另一個身分,這往往非常符合青少年的期待,因此學生很容易投入環境的創作。當學生能建立起具體的村莊之後,會更容易進入角色來與他人進行角色的互動。在我過去的經驗中,村中除了商店、醫院、教會等地方,還曾出現過銀行、賭場。而當學生越投入扮演,也會越認同自己的角色與創設的情境,在接下來衝突出現時,才能夠進入兩難的情境之中。在學生創造出一個村莊時,我們也要在村莊的邊緣擺設一個墳墓區,好預備鬼要出來的空間。而在階段六與七時,鬼去找工作時,由於我們在暖身已經建立了鬼是可怕的形象,所以當老師以教師入戲的方式扮演鬼時,不用刻意的做出鬼的樣子,這樣反而會令學生覺得好笑,而跳脫出戲劇情境中。此外,由於大部分的學生很享受拒絕老師-這樣權力反轉的過程,因此這裡大部分學生都會拒絕,甚至享受拒絕老師所扮演的鬼。


    而當我們教師入戲扮演鬼時,我所創造的鬼找工作的動機,是因為他待在墳墓太無聊,想要找工作證明自己的價值。但是由於鬼只能晚上出沒、長相嚇人、能力有限,並且無法搬運重物;此外,對於村民們所提供的工作,鬼也會有不同理由嫌棄,例如某項工作太低下(例如掃廁所)、某項工作太困難(例如打電腦)、某項工作太刻板印象(例如不願意去嚇壞人)…種種原因,鬼的求職非常不順利,但是由於他又一再的來找工作,造成村民們很大困擾。當然,老師可以視教學目標來改變鬼的基本設定,例如我們期待讓學生思考更生人的位置,我們就可以設定鬼生前做了很多的壞事,很多人以為他現在是厲鬼等。鬼只是一個象徵,其指涉的目標應與老師的教育目標結合,而有更細緻的設定。

    在情境思考階段,由於我們在前一個階段創造了鬼會打擾他們的生活,因此這裡我們先使用了會議的形式,讓學生討論如何面對鬼來找工作所帶來的困擾。通然後我們用實際演出的形式,落實扮演出村民提出的意見,以及老師同樣利用教師入戲的方式,讓村民的意見無法成功,好加強張力。接下來我們再使用投票的形式,讓每個人可以投票來決定如何處理鬼。會議與投票都是表達意見的形式,但是投票的方式可以避免個人面對團體壓力,同時一張一張開票有助於提高張力的營造。這個教案我帶了四次,而每一次最後投票的結果,都是要將鬼超渡。由於大部分的人在投票時都已經有一致的行動方向,因此我們必須要在另一部分加以平衡,才能夠創造出張力,讓學生在其中思考。而我接下來創造張力的方式,是先以教師入戲的方式,用鬼的身分說明自己身為鬼想要找工作證明自我價值的動機,以及求職的無奈,讓學生能夠對鬼產生同理;然後邀請學生以鬼的身分寫信給人類,更進一步的讓學生的同理心可以化為行動。然後我們使用慢動作的方式將鬼超渡,也許是將鬼的空間拆毀,或是用任何有具體空間改變的方式。而學生在之前做了超渡的決定,然後又在策略的安排下去同理的鬼的心聲,在這裡又要目睹超渡所帶來的具體結果,加上用慢動作的形式,有助於讓學生去感受自我內在的衝突。


    最後的反思階段時,由於之前已經引發學生許多的內在感受,這裡的反思往往不會只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更多的情感的同理。筆者在設計教案時,期待將鬼指涉為各種社會邊緣人,如智能障礙者、思覺失調症患者、乞丐、無家者、或是剛出獄的人等等,而學生往往有不同的聯想,例如某位人緣不好的同學,或是身上有臭味的人。不論為何,我們應該能創造開放的空間,讓學生能夠去分享鬼對他們個人所指涉的象徵。同時,我也會提出一些事實,例如希特勒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除了屠殺猶太人,也同樣地屠殺了同志以及智能障礙者;此外,我也會提出在台灣領有殘障手冊的人約有4.5%,並且穩定的上升中(因為人口結構老化,失智症患者越來越多),按照比例來說,大約20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身心障礙者。筆者可能在這裡會玩一個藏東西的遊戲,例如給學生鑰匙,請他們在筆者轉過身的瞬間藏在不同人身上,然後重複幾次;之後詢問剛剛鑰匙在你身上而我沒有猜到的人請舉手,然後說你們就是那20分之一的人,這是機率問題,然後詢問他們若他們想要找工作的話,希望這個社會怎麼對他們。最後,我再朗讀出所有學生以鬼的身分寫給人類的信,呼喚並加強學生的感受。此外,在過程中,可能會有同學有不同於大團體的意見與感受,務必讓少數能夠有表達的機會,例如可能有人會反應鬼真的很可怕,為什麼還要替他著想;或是堅持不應該花太多的成本在少數人的身上,太不符合成本效益等,不論各種意見,我們都應該開放。教育戲劇不是告訴學生有標準答案的空間,相反地,我們在其中所呈現的,反而是現實中難以抉擇並充滿矛盾,但是平日卻被隱藏起來的議題;我們所提出的應該是一個開放思考的空間,而不是答案。


    在生命教育的三大領域中,人與社會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如何面對不同的人,上至國際衝突,下至班上霸凌行為,在現實中來說都是一項非常困難的事,若沒有實際的體驗,學生很容易唱高調的談互相尊重。但是在此鬼來找工作的教案中,學生親身扮演了被鬼騷擾而要超渡的村民,過程中能夠引發許多感受與掙扎,因此可能產生更有深度的思考。筆者曾經以此教案與特殊教育老師工作,當他們做了要超渡鬼的決定之後,筆者緊接著拋出一個問題中度智能障礙者可以找工作嗎?,這個問題此時引起許多老師們很深刻的情緒反應;此時我們思考智能障礙者找工作的困難之處,已經與教案操作之前有著截然不同的深度。當然,智能障礙者只是指涉的一種可能性,或許各位老師還能夠以此教案,指涉更多生命教育的層面,期盼此教案能夠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可能性。



專文二、「多元選修課程共備小組培訓-基礎攝影教材編寫」課程記錄
記錄者:國立基隆高級中學 何昭慧老師
課程日期:2018430()

今天為「基礎攝影教材編寫」107年第二次聚會,沈昭良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人生沒有全拿的,就是因為沒有退路才能因為攝影和大家聚在一起。」沈老師還說他以培養種子教師成為專業人士為目標,各位老師要勤拍照帶照片來聚會,有實作才能給予準確的建議。種子老師們在學校中一週基本授課時數18節課,課餘要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與支援學校各項活動,下班後各自有家庭要照顧,在這般忙碌之餘,仍願意選擇跟遂良師追求自我成長,沈老師期許大家能因此邁向專業之路。

    沈老師建議我們要主動去聽講座、看展覽,或是去Lightbox 攝影圖書室博覽群書。另外,種子教師們彼此相互交流也是必要的,很多團隊都是從一起吃飯開始,所以大家有時間要一起吃飯囉~

    在好書推薦時間之前,沈老師推薦大家去看吳耀東導演的作品《在高速公路上游泳》,這部紀錄片給人省思攝影和真實的界線,以及攝影倫理,探討著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關係。

}攝影集推薦
沈老師今天特地帶來不同出版年分的攝影集讓我們做排版的比較與分析,分別為日本攝影師村上仁一(Masakazu Murakami)的《雲隠れ温泉行》與渡部雄吉(Watabe Yukichi)的《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 Stakeout Diary 》,運用滿版、留白、跨頁、橫看與直看等排版變化,讓一系列的照片有了新的氣象,連書本封面也因不同出版年份而有迥異的設計巧思,沈老師說:「攝影無法離開紙本。」所以,透過書籍編排設計可以為照片增加閱讀的趣味及翻閱的流暢感。關於編排設計,這需要敏感度與平時的訓練,我們可以試著用數張單幅的照片來體驗編輯並思考編排的順序。

《雲隠れ温泉行》
() 2015日本出版 () 2007日本出版
日本‧村上仁一(Masakazu Murakami


以溫泉鄉為拍攝主題。
}延伸閱讀
https://vimeo.com/135966271


()Stakeout Diary 2014日本出版
()A Criminal Investigation 2011法國出版
日本‧渡部雄吉(Watabe Yukichi




刑警辦理謀殺案的過程。
}延伸閱讀
https://vimeo.com/38014955


《覓金山鴻爪》
臺灣‧鄭森池


此系列作品記錄了一批華工於18491882年在美國加州金山淘金採礦、修築鐵路的遺跡,例如:賭場、民房、公所等。
}圖片來源
http://bookshop.vopmagazine.com/product/g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in Asia 》(亞洲當代攝影)
出版日:2013/ 07/ 10


韓國、中國和東南亞已成為攝影領域的重要國家。書中還有討論各地區攝影藝術生態的短文,並分別介紹了書中列舉的藝術家。
以下增列上個月課堂中的兩本攝影集。

Slant Rhymes
美國Alex Webb and Rebecca Norris Webb


由韋伯夫妻兩人所拍攝的照片、所著詩歌以及短篇敘述組成,兩人的作品有著不同的樣貌,書籍編排時一左一右並置卻彼此呼應,彷彿詩中的不完全韻,故以Slant Rhymes命名。
}延伸閱讀
https://vimeo.com/213051890https://www.webbnorriswebb.co/


Soul Blue Keiko Nomura 此岸の日々:野村恵子
日本野村恵子
}延伸閱讀
https://vimeo.com/52535430http://keikonomura.com/

}故事分享
「照片的意義或許不是現在。」沈老師於2001年出版的黑白攝影集《映像‧南方澳》,作品「等待許久」中有一位男子揮舞著國旗,正在叫小貨車來載剛卸下的魚獲,然而時至今日,相片中男子的女兒來拜訪沈老師,並告知其父親出海時喝酒跌落海失蹤的意外,與家人只能按接近出事地點的北海岸進行招魂儀式的無奈,而沈老師的攝影作品正好為她父親留下工作時的身影,為此沈老師還特地送照片給男子的家人,這張照片不僅記錄了南方澳的生活樣貌,更成了家人思念的寄託,一張照片的意義,在於它觸動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
《映像‧南方澳》
臺灣‧沈昭良



}個人作品討論
還記得沈老師於課程開場說了許多鼓勵種子教師的話,下課前當然是要看一看老師們拍的照片!有交作業的老師們真的很值得嘉獎,所以沈老師也是很認真地給予意見回饋,有這麼專業的指導老師,我們回去要多按快門啦~
沈老師一一挑選照片,並講解畫面裁切的要點。


沈老師正在講解如何讓攝影作品的陳列方式更有變化。


好書推薦
書名:登月大作戰:NASA動員六億人的行銷實錄
作者:David Meerman Scott, Richard Jurek
譯者:吳國卿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7/11/30


書籍介紹
史上最強「募資」案:動員6億人與240億美元的登月計劃

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說到20世紀的行銷之神,NASA大可能榜上有名。

阿波羅登月計畫原本只會是美國空軍關起門來的祕密實驗,社會上也只有極少數的科幻迷才會關心;但怎知,透過NASA公共事務處的精準操作,不只美國人民為了觀看電視轉播寧可停班停課,大中小企業捧著金錢產品搶著要沾NASA的光,甚至連政府國會都被民意推動,慷慨撥下大筆經費,讓原本看似空想的登陸月球計畫一舉成功,打敗起步較早的蘇聯……也難怪行銷大師要感嘆,人類還沒登上火星是因為行銷失敗的緣故!

先要抓準人民需要安全感與拓荒精神的心理,再搭配首開先例的「內容行銷」和對準媒體胃口的新聞材料,接著開放素材免費使用、炒熱關注度,還有技術成熟的電視實況來加溫,以及堪稱當代「網紅」的太空人以時代偶像身分現身,這些首開先例而且步步到位的策略,讓登月計畫迅速火紅,成了全民都關注的最潮話題。

泛科學網站書摘:http://pansci.asia/archives/132610

藝術生活教師教學意見交流表單
您是藝術生活科教師嗎?有任何教學現場相關意見及經驗,歡迎與我們交流。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s.hs.ntnu.edu.tw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2018年4月電子報

課程預告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臉書社團」成立,歡迎藝術領域老師加入
學科中心最新研習訊息、主題課程、教學資源分享都在這兒!

107年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素養](5/15)
本次研習邀請《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策展人沈昭良老師帶領課程,除關注該展所呈臺灣近代攝影家的創作語法、命題與歷程等議題,亦期望邀請教師學員交流,構思高中攝影教學引導及觀看方式,試回應藝術領域核心素養內涵中「藝-S-U-C1養成以藝術活動關注社會議題的意識及責任」之課程設計項目。

研習時間地點:
5/15(二)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研習教室、203-205展覽室

研習課程表:
09:50-10:00 報到
10:00-11:50《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講座
攝影家沈昭良老師
12:00-13:00 午餐
13:00-14:30《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1970s-1990s》展覽導覽 攝影家沈昭良老師
14:30-14:50 綜合討論
15:00 接駁車出發至高鐵臺中站

報名請洽教師在職進修網,課程代號2401061
https://www1.inservice.edu.tw/index2-3.aspx

本月紀事
107年素養導向部定必修課程共備小組工作會議  4/9


■107年校定必修課程共備小組工作會議  4/13



107年種子教師課程小聚培訓-跨領域課程實例分享 4/16




107年跨領域課程設計暨領綱導讀研習:當表演藝術遇見生命教育 4/17






教師專欄
(1)107年多元選修課程共備小組培訓-基礎攝影教材編寫-2018年3月26日(一)課程記錄
記錄者 國立基隆高中何昭慧

開場囉~

今天為「基礎攝影教材編寫」107年第一次聚會,看到桌上厚厚一疊書就知道沈昭良老師又有許多精彩作品要和我們分享!在介紹這些攝影集之前,沈老師推薦大家至國立臺灣美術館欣賞攝影展「回望」,另外,由於去年師大附中林麗玉老師帶隊出征前往北海道上川郡東川町參加高中生國際交流攝影節榮獲佳績,所以沈老師鼓勵在北北基任教的老師們,把握機會組隊參賽,給自己和同學不同的體驗。


好書推薦

下為沈昭良老師與種子教師們分享的攝影集,看到不同的攝影主題與充滿巧思的裝幀設計,著實為各位種子教師增添滿滿的能量又開眼界啊~


Road ViewUnknown HouseAutomatic Description
韓國Yoon Seung-Jun 
拍攝主題為對象的終點、辦喪禮的地點、廢棄休息站、汽車底部、廢棄汽車零件。

}延伸閱讀 
http://www.koreanphotographybooks.com/automatic-description-yoon-seungjun/
《野村佐紀子:安吾Sakiko Nomura: Ango
日本‧野村佐紀子(Sakiko Nomura

這本書是由身兼出版人的裝幀設計師町口覚所主導之文學・攝影出版計劃的第四部,由攝影師野村佐紀子掌鏡融合無賴派作家坂口安吾的短篇小說〈戦争と一人の女(戰爭和一個女人)〉,描述著太平洋戰爭末期到戰後,東京兩對男女被時代擺佈交錯的命運。

每一頁都形狀不一,側邊堆疊起來成一個斜角,是一本排版設計與印刷技術具挑戰性的攝影作品集。

}延伸閱讀

Tree of LifeDecade
韓國‧李正樂(Lee Jeong-Lok
攝影師以夜間長時間曝光的方式完成這一系列如同夢境一般的作品。

}作品拍攝過程記錄影片
Lee Jeonglok Tree of Life & Nabi Series Working Document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oJhqGKBI-g
}LEE JEONG LOK個人網站
http://www.leejeonglok.com/profile.english.php
As the Call, So the Echo(呼喚之聲,化作回響而來)》
日本‧奧山由之(yoshiyuki okuyama
全書分成四個章節,環繞著家鄉位於長野縣的友人哲郎先生的工作與日常,包含了友人製作的影片翻攝、其家庭日常,以及在吉祥寺的一場展演記錄。照片呈現粗粒子的底片質感、鮮豔高濃度的色彩為其特色。
Blank Medium
韓國‧白承祐(Seung Woo Back

作者為透過攝影/圖像/照片等材料進行創作的觀念藝術家。本書收錄了五個系列作品,以不同的方式探詢攝影的本質,照片局部被放超級大後,模糊的形象卻有一番詩意的美感。

}延伸閱讀https://www.shashasha.co/en/book/blank-medium-1
} Seung Woo Back個人網站http://seungwooback.com/?ckattempt=1

Invisible Beings
韓國尹漢鐘(Yoon Han-Jong
以顯微攝影的方式拍攝手機零件。

} Yoon Han-Jong 個人網站
http://yoonhanjong.ivyro.net/
《肌理と写真》
日本‧石內都(Ishiuchi Miyako

本書收錄日本攝影家的四個系列—《橫濱》、《絹》《無垢》、《遺物》,是石內都探索遺物以及人與時間、記憶關係的重要作品。



}延伸閱讀


Restricted Areas
俄羅斯‧Danila Tkachenko


未出現在地圖上的32個秘密研究基地,雖然這些基地當今都已廢棄,但這些建築卻仍然靜靜佇立在該處。

} Danila Tkachenko個人網站
http://www.danilatkachenko.com/projects/restricted-areas/


}21_21 DESIGN SIGHT展覽見聞分享

沈昭良老師的作品「STAGE」系列16件組作,受邀參加日本21_21 DESIGN SIGHT「新星攝影城市展-威廉克萊恩(William Klein)以及活在22世紀的攝影家們」,與美籍攝影家威廉克萊恩(William Klein)、TAKCOM、Sachigusa Yasuda、多和田有希(Yuki Tawada)、西野壯平(Sohei Nishino)、勝又公仁彥(Kunihiko Katsumata)、須藤絢乃(Ayano Sudo)、石川直樹+森永泰弘(Naoki Ishikawa + Yasuhiro Morinaga)、水島貴大(Takahiro Mizushima)、Park Mina、藤原聡志(Satoshi Fujiwara)等攝影創作者共同展出,展出地點遠在日本東京,即使學期當中咱們種子教師們難以親臨現場感受展覽的氣氛,幸運地有沈老師為我們介紹展覽內容與作品特色。

   高齡90歲的美籍攝影家威廉克萊恩(William Klein),他以攝影記錄了20世紀眾多城市的面貌,並以實驗性的手法表現,展覽還邀請了視覺藝術家TAKCOM將克萊恩200多件的作品以多媒體呈現,做為展場入口意象。

   多和田有希(Yuki Tawada)的系列作品「White-Out-Cities」,她用橡皮擦在照片上做出長短疏密交錯的白色線條,令人聯想到環境中看不見的能量波動,這樣的畫面趣味也和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獨創的「抽筋剝皮皴」有異曲同工之妙,她的另一件作品「I am in You」以透雕方式處理並懸掛在半空中,巧妙運用光影的虛實效果,為觀者在地板上創造出另一種風景。Sachigusa Yasuda的360度城市全景俯瞰圖,每幅作品都使用了多達300張照片組合而成,呈現出如同萬花筒的爆炸感。西野壯平(Sohei Nishino)的系列作品「Diorama Map」,他將每個城市拍到的照片根據地圖位置將它們拼貼在一起,龐大的規模令人震撼,觀看作品中的細節時,彷彿跟著攝影師行走在城市中。

   藤原聡志(Satoshi Fujiwara)的作品「Scanning #1」,他的人像攝影讓人聯想到超現實主義的作品,影像被輸出在巨大型帆布上,因垂掛而產生皺摺、扭曲與變形,又好像流洩而下的瀑布,這件戶外裝置藝術作品打破一般照片需攤平觀看的習慣,提供我們另一種思維。

威廉克萊恩(William Klein)"' Mickey takes over Times SquareMontage 1998"

}
圖片來源
http://www.2121designsight.jp/en/program/new_planet_photo_city/exhibits.html
Sachigusa Yasuda "Aerial #10 "

}圖片來源http://www.2121designsight.jp/en/program/new_planet_photo_city/exhibits.html
多和田有希(Yuki Tawada "UntitledRoppongi 2"

}
圖片來源
https://www.yukitawada.com/cities
多和田有希(Yuki Tawada" I am in You "

}
圖片來源
https://twitter.com/yukitawada
西野壯平(Sohei Nishino "Diorama Map Tokyo 2014"

}圖片來源http://www.2121designsight.jp/en/program/new_planet_photo_city/exhibits.html

}
Sohei Nishino個人網站
http://soheinishino.net/dioramamap/
藤原聡志(Satoshi Fujiwara "Scanning #1"

}
圖片來源
 FB
Shen Chao-Liang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925550170951578&set=pcb.925550450951550&type=3&theater



}拜訪韓國攝影師好朋友

 沈老師日前至韓國參加IANN出版社年輕創作者的作品Review,也拜訪了三位韓國相當具代表性的攝影家具本昌、李甲哲和吳亨根。沈老師與種子教師們分享具本昌老師嶄新的工作室大牆上,貼著他正在試印的大幅彩色新作,讓我們看到韓國在攝影領域的用心與企圖心。沈老師也特別提到吳亨根老師的肖像作品-韓國大嬸,強調阿珠媽(韓文發音Ajumma)特有的形象如:濃妝、華麗的配件、燙捲的頭髮。另一系列作品是以首爾街頭化妝才能出門見人的年輕女孩為對象,這兩個韓國現代社會氛圍下的現象透過吳亨根老師的攝影鏡頭,著實令人玩味。

吳亨根大嬸戴著珍珠項鍊1997

}
圖片來源
https://kknews.cc/zh-tw/news/mz5566.html
吳亨根《化妝女孩》

}
圖片來源
https://kknews.cc/fashion/k8g8eov.html
 看了這麼多攝影作品後,沈老師說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形式是為了回應內容,內容很重要。」所以,我們多看展覽多認識不同的表現形式,對於如何展現自己的作品,絕對有很大的幫助,感謝沈老師對我們的鼓勵,這次小組培訓又是滿載而歸啦!

}回望─臺灣攝影家的島嶼凝視 1970s - 1990s

策展人:張照堂、沈昭良

展覽日期:2018331 ~527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203-205展覽室

參展藝術家 / 陳傳興、張照堂、阮義忠、林柏樑、林國彰、謝春德、謝三泰、何經泰、劉振祥、張詠捷、潘小俠

}延伸閱讀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80034
https://www.facebook.com/chaoliang.shen
}第四屆高中生國際交流攝影節
1.參加資格:高中職的3名高中生組成一隊參加。
2.作品主題:自由 ※沒有主題限制。
3.參加作品規定:每組作品為一組6張的照片集。(以電子郵件形式受理。作品的檔案格式必須為JPEG格式,像素為600萬以上。)
4.
作品投稿截止時間:2018430日(一)台灣時間下午四點。

}延伸閱讀
http://snark.com.tw/Snark/higashikawa/photo
http://i-hsspf-e.hjk.ne.jp/
}新星攝影城市展-威廉克萊恩以及活在22世紀的攝影家們
(New Planet Photo City
William Klein and Photographers Living in the 22nd Century)「写真都市展-ウィリアム・クラインと22世紀を生きる写真家たち-」
策展人:伊藤俊治(日本知名美術史家、東京藝術大學教授)
展覽日期 :2018223日(五)- 610日(日)
(10:00 - 19:00,週二例休)
展覽地點 :東京都港區赤坂9-7-6 東京中城花園内
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1 & 2

}延伸閱讀
http://www.2121designsight.jp/en/program/new_planet_photo_city/



(2)博物學方法系列之三(上) 做法
文/秀峰高中 褚天安



受到一種未知的渴望所驅策、一種對於可以激發我想像之事物的渴望、對冒險的渴望、以及從無趣的日常生活轉換至下一個奇妙、不可思議世界的可能性。

                                                                                                              Alexander Humboldt


博物學方法圖解


動機
好奇心+求知慾
方法
過程
1.採集
取樣、切片、解剖
2.記錄
繪圖、攝錄影、野帳
3.分類
形態、事件、歷史、色彩、功能...
4.描述
命名、歷史脈絡、空間分佈、關聯...
5.分享
展示、投稿、文件化...

博物學是一門探究「事實」本身價值的學問,在所有的科學中,最適合透過視覺媒介來展現(Judith Magge,2017:14)。戰後台灣的藝術發展史是拼裝的軌道,主要規格與製程來自學院與考試、省展與國展,而非如先前我們所知,從科學知識、社會影響、政治體制這些層面的交互發展,也正因此我們的藝術教育並未產生太多社會美感風向球的作用,因此乘載的車廂規格往往由政治/行政美學與無關痛癢的流行文化推出,這兩者的效應都是帶有強烈特定意圖的「無方針」美學,前者為了政治/行政利益,後者則為商業利益,兩者相同之處都是消費藝術與美感,而非建立、深化藝術與美感的學問,就像我們的學校課程往往只是為了升學考試服務,考上後就可以丟掉,如同免洗杯一樣的消費習性。

上一期談到人類的歷史就是人類生活的歷史,藝術與科學皆包含在內,所以我採取博物學家的視點觀看,從生活的脈絡來學習,跨領域的開啟「感知」開關,首先要擺脫的就是從上述軌道一路走來的意識,建立一條與生活脈絡一致的線路,1986年路上觀察學會成立時,藤森照信曾以「這是時代趨勢」說明其宗旨:

1.從紙上到路上(浪漫主義精神)
2.從鑑賞到觀察(博物學家的態度)
3.從大人的藝術到兒童的科學(現代教育的起點)
4.從空間到物件(這個部分暫時不討論,因為我們不是僅談「路上觀察」)






2018年的台灣回首張望,覺得他們真是精準預測,若還是不懂的人,得在美術課時先弄懂杜象(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1887-1968)比較好,這也算是先備概念。

博物學不是學科知識而是發現知識的方法,是採集、分類、紀錄的方法論,不重視學科界線,對學校裡的既有的眾學科而言,這樣的課程有助於函化被既有學科框限的情況,形成新的理解與觀點,卻又不至於走向娛樂化,博物學並不需要博學多聞的資格,也不同於博物館學,「博物學」的被誤解,就像公共車廂裡的priority被譯成「博愛座」之後,變成刻板印象導致「愛心」被無限放大,所幸近年來透過各種「讓座事件」的報導與探討,使得這個座位的使用逐漸回到「需要者優先」的概念裡,逐漸被社會接受,如今在各種專們知識、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也到了重新理解、接受博物學的時刻。




博物學方法教案舉例

設計原則:
1.從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開始

2.盡量引導學生把視點放在觀察與採集而非藝術技巧,但是對於具備藝術技巧(這裡指的是繪圖)能力的學生最有利。


以此原則用在藝術生活科之素養導向課程示例如下(此為基本採集練習):
主題
路上採集練習
節數
4—5
設計者
褚天安
學科本質
博物學
核心素養
U-A2行動與反思
U-B1
符號運用
U-B3
善用多元感官
學習內容
E-V-1設計與多媒體
P-V-2設計與文化
學習表現
1-V-1探索及表達的能力
3-V-1豐富藝術生活
情境解說
1.日常形態的觀察與比較
2.從「物件」的觀察再進一步覺察到「事件」
節次
學習目標
學習脈絡
學習內容
學習表現
檢核點
學生困難分析
從「切片」中開始建立觀察日常生活的物件的視點
有人就有生活,人的歷史就是生活史,我們把了解自然如何生活(生態)視為科學,了解人的生活也當如此。
P-V-2設計與文化
1-V-1探索及表達的能力
完成一週教室生活切片(通常需要兩節課才能完成切片)
1.學生長久以來,在藝術課上習於接受高劑量感官刺激,對於觀看身邊物件較為陌生。
2.學生長時間在學校裡,對於生活的想像非常匱乏。
1.將觀察物件紀錄下來
2.能精確重現觀察對象
1.物件指的是「物品」與「事件」。
2.物件的存在必有設計者與製造者,然而物件的意義必須由使用者定義。
P-V-2設計與文化
E-V-1設計與多媒體
1-V-1探索及表達的能力
對教室生活進行觀察與紀錄
習慣統一標準答案的學生不擅長動手做記錄,需要老師適時舉例甚至出題(最理想狀況還是由學生自己找題目)。
能從觀察物中發現事件(發現事實)
從物件的觀看角度與存在,進一步建立提問、詮釋。
P-V-2設計與文化
E-V-1設計與多媒體
1-V-1探索及表達的能力
3-V-1豐富藝術生活
1.能報告觀察結果
2.有書面觀察記錄
習慣「自我表現」藝術概念的學生常常無法轉換/體會「準確」繪圖的意義。
學習歷程設計
節次
學生學習活動
檢核點
教師指導注意事項
問題: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是什麼樣子呢?
教學過程:
1.說明「取樣」對觀察整體的意義。
2.賞析「一週生活切片」學習單樣本。
3.教師適時觀察學生作業進度,以決定完成時間。

#切片分析重點為尋找多樣性,例如興趣、課外活動、打工...


1.學生能理解切片的意義。
2.學生能如期完成切片。
1. 大部分在教室裡的學習屬於「先驗」式學問,在填塞大量知識後,除了考試,這些儲存在腦袋裡的資料是否能在真實經驗中適當地提取使用?還是成為惰性知識(Inert knowledge)?促進主動觀察的經驗有助於活化知識。
2.多樣的文具有助於呈現切片樣貌。
3.單節課的上課型態比較難以讓學生充分進入狀況,可視學生需要延長此作業時間。
4.教師可視需要補充蔣渭水「臨床講義」。
問題:教室裡有哪些因人為使用而「自然」形成的物件?
觀察舉例
1.
零食調查
2.一週午餐觀察
3.
班級掃具觀察
4.
垃圾生態觀察
5.
配件、髮型、服裝觀察

1.製作10x15cm的採集卡,每位同學針對單一物件,至少須交出三張採集卡。
2.紀錄的準確性。
1.課堂上展示這是主題的採集卡片供學生觀摩
2.觀摩重點在採集的「物件」而非繪製技巧。
3.採集卡就是「野帳」,在班級課堂上使用採集卡比較容易進行下一階段的分類與展示。
4.本次觀察重點在非刻意形成的物件,留意「考現學」的技巧。
5.
「路上觀察」就是田野調查(fieldwork),筆記就是野帳(fieldstone)。
描述與討論:博物學家Humboldt曾說:「自然在每個地方都用同樣的聲音對人類說話...那種聲音是靈魂所熟悉的」,其實「垃圾(舉例)」在每個地方也都用同樣的聲音對我們說話,卻因我們太熟悉了...
垃圾生態(舉例主題)
事件一:清境農場被垃圾煞風景
事件二:喜鵲巷垃圾採集
事件三:校園垃圾採集
1.學生能如期交件
2.分類採集卡、學習單
3.利用校園空間展示採集作品,並由學生撰寫展覽論述。
1.博物學方法的主要目標是發現事實。
2.根據事實產生學問(問題)。
3.看見問題後運用設計思考解決問題。
4.
觀察有助於發現「多樣性」,多樣性是生活(生態)健康的證明。
5.教師在教學討論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校園生活、文化的多樣性與單一性。

©2018褚天安(本教案未經同意不得複製)

後記

限於篇幅,採集之後的分類與命名、描述與分享我將於下次再談,歡迎有興趣的同業們不吝提問與指教。

本篇參考書目


Judith Magge(2017)大自然的藝術,新北市:暖暖書屋
Andrea Wulf(2016)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台北市:果力文化
赤瀨川原平等(2014)路上觀察学入門,台北市:行人


好書推薦
書名: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台灣第一家INFOGRAPHIC設計公司,經典案例、操作心法、製作祕笈全公開!
作者: Re-lab團隊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08/22



◎資訊圖表(Infographic)——「資訊」與「圖像」的完美結合!

  1.兼具「說故事」和「視覺化」兩種迷人的方法
  2.將難以理解的數據、理論、流程變得一目瞭然
  3.把讓人抗拒的文字、無法溝通的立場變得友善

 
更多資訊: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1309


藝術生活教師教學意見交流表單
您是藝術生活科教師嗎?有任何教學現場相關意見及經驗,歡迎與我們交流。

藝文連結
■       國美館電子報
■       北美館活動表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表演藝術聯盟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松山文創園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s.hs.ntnu.edu.tw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