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2017年3月電子報

課程預告
4/18() 106年度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
議題融入課程教案示例&新化老街踏查
報名請洽進修網:http://www4.inservice.edu.tw/index2-3.aspx
課程代碼:2179111

本月紀事
106年度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表演藝術工作坊(1) 阮劇團的在地創作與藝術教育3/4、3/5





106年度藝術生活研發教材影片籌備會議3/7
106年度推動教師專業知能成長研習:校定必修與多元選修課程設計-當代攝影專題3/14



106年度種子教師培訓研習-攝影專題製作(進階) 3/20


攝影專欄
專訪阿姆斯特丹Docking Station 推動攝影故事的小屋
作者:羅晟文

圖:阿姆斯特丹推動攝影故事的小屋Docking Station外觀。 © Docking Station, Christian van der Kooy攝影

攝影有許多可能性,說故事是其中一項。然而世界上有許優秀的影像故事(visual stories)缺乏更進一步的討論,也少有與各地觀眾、讀者連結的機會。對許多創作者而言,拓展人際網路很花時間與資源,效率也不穩定。針對這個狀況,荷蘭策展人Marga Rotteveel與攝影藝術家Anaïs López2016年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Docking Station

Docking Station
是一個九平方米的方形小屋,藏在人民飯店Volkshotel的停車場旁。雖然小屋不是特別顯眼,但它有個有趣的使命:推動優秀的影像故事。具體來說,MargaAnaïs因為職業的關係,在攝影創作的領域裡累積了豐富的人際網路;她們希望能透過分享這個網路,媒合影像故事與合適的人或機構,推波助瀾,深化討論。小屋只能容納一人居住,因此Docking Station會透過各地專家(Docking Ambassadors)薦舉,每次邀請一位作者(簡稱Docker)進駐三週,一年共八位。進駐期間Docking Station會針對作品需求,挑選合適的專家或機構(Docking Partners)與其會面。Docker雖然不需負擔費用,但Docking Station期待他能盡力作分享,並在進駐結束時舉辦簡易展覽與座談,和大眾討論作品與進駐經驗。

■Docking Station運作模式簡介影片(英語發音)

Docking Station創辦人Marga Rotteveel的對話
Docking Station的理念與經驗也許可以供台灣攝影相關機構參考,近日筆者也有幸以台灣Lightbox攝影圖書室的名義交流,擔任Docking Partners之一;為了更了解Docking Station,以下訪問Docking Station創辦人Marga Rotteveel

問:為何叫做Docking Station?地點為何選在人民飯店(Volkshotel)旁?
Marga:英語 “Dock”有暫時停泊、停靠的意思。Docking Station像是作者的暫時停靠點,故事進行的中繼站,透過這次的停泊讓他日後走的更遠。他們來並不是為了拍新照片,而是利用這三週的時間分享,討論,思考自己的創作。人民飯店是許多創意產業、人士聚集的地方,旅館對旅客來說也是一個中繼站,和我們的性質吻合;此外,這裡曾是荷蘭《人民報》(de Volkskrant)的辦公室,曾是許多故事的出發點,對我們是一種隱喻。還有一點:這個小屋沒有衛浴設備,所以我們和飯店合作,Docker可以用飯店頂樓的露天大澡盆洗澡,是他們每天很愛的活動。

小屋內部 © Docking Station,Christian van der Kooy攝影

人民飯店(Volkshotel)露天浴室© 羅晟文攝影

問:Docking Station的模式是不是有點像單人駐村?它和一般藝術家「駐村」,與各地常見的「專家面對面(portfolio review)」有什麼不同?
Marga:模式上的確有點像是單人駐村,但這和一般的駐村不同:我們是由每個「故事」做出發點,進一步問「這個故事需要什麼,才能幫助它前進?」因此,每次的進駐活動,都是為Docker特別設計。我們保證每位作者在進駐期內至少能有四場「專家會面」,但實際上他們都很主動積極,透過我們的名義聯繫專家,結果平均來說每人會有十幾場會面。另外,會談的地點大多在該專家的工作空間內,例如工作室、編輯辦公室等。這和一般常見的專家面對面(portfolio review)很不同:一來是時間,這裡會談的時間往往較長;二來是地點,在專家自己的工作空間裡會面時,他們常能即時拮取更寶貴的資訊和反饋。有的人會問為何不採用線上面談,我們的經驗是,在討論作品時,實際的一對一討論的效率和效果還是最好。

第三位Docker Mathias Depardon的進駐經歷圖© Docking Station

問:如果要實際會面,合作的專家(Docking Partners)都剛好在荷蘭?
Marga:的確,荷蘭面積小,但攝影相關的資源蠻豐富。許多資源會集中在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兩者間不到一小時車程,密度很大。若是阿姆斯特丹,知名攝影平台Lensculture創辦人Jim Casper的辦公室在沃克斯飯店建築物裡面,就在Docking Station小屋隔壁。此外,世界新聞攝影獎辦公室FOAM攝影美術館都在阿姆斯特丹。這個城不大,我們提供一台腳踏車,讓Docker到處騎。另外,專家不一定僅僅侷限於攝影與藝術領域,例如也有專家來自哲學或科學領域,因為有時他們是推動故事的理想人選。

問:如何才能成為Docker?你們有傾向那一方面的故事嗎?
MargaDocker一定是國際人士,不能是荷蘭人;我知道這麼做在荷蘭會有爭議,但我們在國外介紹荷蘭藝術家時,也扮演大使的角色,將本地人往國際推動。Docker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Docking Ambassadors)推薦,這些專家都與攝影有關。而且,推薦很可能超越國界,例如美國專家也可以推薦非洲藝術家。我們會仔細地線上訪談這些受推薦的藝術家,研判這裡是否能有效幫助他。有時也會發現候選作者的故事脈絡超出我們能力所及的範圍,這時就無法邀請他進駐。我們傾向於與社會相關的故事。


問:Dockers能在進駐期間展示作品嗎?

Marga:我們會在公共空間做臨時展覽(pop-up exhibitions),例如創作者Jana Romanova在公園附近做了一次臨時展覽。我們相信故事常需要新觀眾,或攝影藝術領域外的觀眾;在戶外展示常可達到這個目的。此外我們也開始幫Docker拍攝影片,放在網路上,而進駐期間,小屋的外牆大圖也會放上該故事的照片。

圖:第七位Docker 岡本裕志© Docking Station

圖:第八位Docker Sarah Stacke© Docking Station


問:Docking Station經費來自哪裡?
Marga:目前主要來自政府,由我們申請輔助。我們也辦workshop來和大家介紹如何有效率的推動自己的影像故事,但目前收益還無法自足。我們也正在研究它的營運模式,希望日後能經濟獨立。
從人民飯店頂樓俯瞰Docking Station© 羅晟文攝影

作者簡介 :
羅晟文
1987年出生於台灣高雄,2012年自台大電腦音樂實驗室畢業。他常使用攝影、錄像,結合電腦音樂創作;近年著眼於當代動物問題。2015赴荷蘭藝術學院攻讀攝影碩士。目前進行《白熊計劃》紀錄人類圈養北極熊與其所在處的人造地景,並試圖對觀者提出其所延伸的「動權」問題。
作者網站:https://www.shengwenlo.com/

好書推薦
書名:做工的人
作者:林立青/, 賴小路/攝影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10

這社會要求他人有尊嚴活著的,
幾乎都是收入穩定的人。
但一個人只是想活著,謙卑和努力地活著,這難道不值得尊敬?

工地現場有如被遺棄的世界邊緣,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在此掙扎求生,心知肚明再怎樣拚搏也翻身無望。權力者毫無憐憫地欺壓,大眾帶著優越的想像遠望──反正「偏見」的標籤已輕鬆貼上了,又何必費心?

林立青擔任建築監工十餘年,這些階級不公與扭曲對待不斷在眼前搬演,自己卻無能為力,連淚都早已流不出。終於藉由這本書,他將心中的巨大無力感化為一記憤怒直球,奮力投向社會,他要為生命中所有認真活著的小人物找回存在的真實,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真正被視而為「人」地尊重。

本書特色:
◎第一本由建築工地的第一線「現場工程師」書寫,做工者的生命紀實故事。
◎攝影師攝下工地師傅日常群像,以彩色、黑白照片穿插設計,重現《人間》雜誌般的時代光影。

更多介紹(顧玉玲專文@鳴人堂:當代工人的知識生產——讀《做工的人》)

藝術生活教師教學意見交流表單
您是藝術生活科教師嗎?有任何教學現場相關意見及經驗,歡迎與我們交流。

藝文連結
■       國美館電子報
■       北美館活動表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表演藝術聯盟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松山文創園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2017年2月電子報

課程預告
學科中心課程報名請洽全國教師在職進修網
3/4()3/5() 106年度全國教師研習:表演藝術工作坊(1)阮劇團的在地創作與藝術教育(課程代碼:2149455)

3/14()106年度全國教師研習:校定必修與多元選修課程設計-當代攝影專題(課程代碼:2154851)


3/28()106年度全國教師專業成長暨藝術領域107課綱素養導向教案設計工作坊(課程代碼:2150104)


本月紀事
105學年第2學期種子暨研發教師期初會議2/20

好書推薦
書名: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的人物採訪與記者私語
作者:房慧真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01/24


  本書收錄房慧真人物採訪文章三十三篇、記者私語十三篇、訪後拾遺七篇、現場紀實兩篇、採訪心法一篇。二O一一年,她半路出家成為菜鳥記者,也正好迎上一個新聞碎片化、媒體巨獸化的紛亂時代。她沒有傳統記者的養成背景,有的是《壹週刊》的嚴酷訓練,以及自身的融會貫通,成為非典型記者的代表:冷靜理性的眼,灼熱感性的筆,火燙真誠的心。

  這不只是一本人物採訪集,也是一名記者的修煉之書,用充滿內省的自白刻劃動盪的媒體年代。「人物專訪」依特質分為「游於藝」、「志於道」、「依於仁」和「據於德」四部,作者寫盡人物風流,也挖掘被隱蔽的月球暗面,光影相依。〈拾遺〉是採訪後的浮想及補述,是畫外音,也是記者壓箱的私房話。〈拘束的場所〉紀錄318學運從初始萌發到學運明星走下神壇,世事變化劇烈,宛如滄海桑田。

  別冊〈私語〉自我質疑有之,感性自剖有之,也有深夜憶友、如詩囈語,可見記者之路的躓礙曲折。附於文末的五千字〈採訪心法〉,是作者練成技藝後不藏私的武功秘笈,讓每個有志成為記者的人,能將新聞這條路走得更悠遠、綿長。

  我感性、濫情,有時還有小小的偏執,
  在這裡我不寫中立客觀歌功頌德的人物報導,
  我只寫從我眼睛看出去的世界。
  ——房慧真

更多介紹(okapi訪問)
《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房慧真:沒必要為了一篇採訪賠上受訪者的生活

藝術生活教師教學意見交流表單
您是藝術生活科教師嗎?有任何教學現場相關意見及經驗,歡迎與我們交流。

藝文連結
■       國美館電子報
■       北美館活動表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表演藝術聯盟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松山文創園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