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來到尾聲,老師同學們是否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一年呢?學科中心團隊在年底規劃了新年度的研習課程和培訓內容,包括表演藝術全國教師系列課程、跨領域教案發表研習、3D Printer設計思考體驗工作坊、週末電影院和多場精彩講座,摩拳擦掌ing,準備好與老師們一起充實學習囉!
本月紀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104年研發教案光碟出爐囉!休騰騰!卡緊相招來去看教學影片!
感謝學科中心教案研發團隊的老師們,今年的教案光碟內容也相當多元,主題包括設計思考、路上觀察、音像保存、聲音劇、即興肢體,還有與海洋教育跨領域合作的表演藝術課程、結合視覺、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生活樂器劇場系列。影片已全數上傳至學科中心Youtube專頁,光碟也會在一月寄送至全國高中職學校的圖書館,老師們可隨時到圖書館借閱喔!
104年研發教案影片
《設計思考-誰來晚餐》
新北市立板橋高級中學顏椀君老師
《即興-自由創作的身體語言2》
臺中市立惠文高級中學韓宜君老師
《我們的海裡沒有魚?!-海洋教育與表演藝術跨領域教學》
臺北市立萬芳高級中學蕭文文老師
《許我一個未來的禮物》
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級中學鍾博曦老師
《聲音系列3-聲音劇》
雲林縣正心高級中學吳妙英老師
《1到one的創作之旅-枝附葉著》
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蔡紫德老師
《生活樂器劇場3》
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簡俊成師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溫賢咏師
新北市立新店高級中學劉大瑋師
《都市偵探3-我的藝術生活微旅行》
新北市立秀峰高級中學褚天安老師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劉美芳老師
■104年度視覺應用種子教師培訓-富邦文教基金會電影教材工作坊(12/8、12/22)
本月專文
都市偵探二三事
文 國立南科國際實驗高級中學 黃懷萱
之一 都市偵探與我
「都市偵探」、「路上觀察」這一兩年在台灣似乎熱門了起來,三不五時就會看到相關講座、社團的消息。
第一次聽到「都市偵探」一詞,是在研究所時期「日本近代建築史」黃俊銘老師的課堂上。「都市偵探」一詞大約出現在1970年代的東京,由一群看似無聊的年輕人發起,閒來無事便走上街閒逛。與其說「閒逛」,倒不如說是他們的觀點實在太不平凡。普通人走路,注意的是有無來車、小心過馬路;而這群來自建築科系和藝術圈的學生們,走在路上,注意的是地面的人孔蓋、不通往任何地方的階梯、沒有山卻蓋了隧道的鐵路,或是以觀察昆蟲小鳥的精神來採集調查高中女生制服.........三十幾年後,當年的學生早已成為教授,教出來的徒子將老師的理念帶回台灣,在課堂上講述老師年輕時和朋友們的遊戲(爾後竟成為一門學問持續發展著),而徒孫畢業後成為一名中學教師,目前正在任教學校中持續著「都市偵探在南科」的課程....
之二 考現學與路上觀察
乍看之下「都市偵探」所進行的「路上觀察」似乎是年輕人無意之間發起的活動,實際上其根源可追溯自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該次地震造成10萬餘人死亡、12萬棟建物倒塌、44萬棟建築毀於地震引起之火災,其廣大的災後重建工作引起了今和次郎與吉田謙吉兩位美術科出身人士的關心。
今和次郎早先曾跟隨日本民俗學之父柳田國男進行民家調查,吉田謙吉則是今和次郎在東京美術學校圖案科的後輩;本次行動原本只是調查災區狀況,類似民俗學的常民生活型態採集,如記錄災民的飲食與用具、記錄地震後窗戶破損以及災民補修的方法等,卻意外成為後來「考現學」的濫觴。關於考現學與路上觀察的關聯,可參見暨南大學高大威教授〈現景現物的踏查 我讀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 伸坊《路上觀察學入門》〉一文,有更詳細的介紹。
今和次郎等人「考現」的對象,除卻「收集地上煙蒂,記錄品牌、被捻熄的樣貌」看似無厘頭的主題,還有「候車室裡的人,一進來會選擇坐哪?」、「守候一個定點,觀察人們通過的韻律。獨自一人?兩人?三人同行?男性女性?」、「同一時間地點,人們站立等待的姿勢」(附圖)等探討空間與行為之間關聯的主題,其實也就是後來六零年代興起的環境心理學研究範疇之一。
之三 書籍推薦
《路上觀察學入門》作者之一藤森照信先生是黃俊銘老師在東大博班時期的指導教授,本書將「路上觀察學會」歷年活動、會談與事蹟整理集結成冊;《台灣建築不思議》則是由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李清志匯集在台灣(尤其是北部)蒐集到的各式各樣城市異象,有「六十公分的頑固建築」、「複製伊東豐雄」、「宮殿式殯儀館疑雲」...,台灣都市建築的風貌經過李sir的爬梳分析後,不啻提供讀者解讀自身所處的、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環境的另一種方式。
延伸閱讀:
專文
高大威,〈現景現物的踏查 我讀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 伸坊《路上觀察學入門》〉,文訊,2014年9月。
中文專書
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 伸坊《路上觀察學入門》,行人,2014。
李清志《台灣建築不思議》,馬可孛羅,2009。
日文專書
今和次郎《考現學入門》,築摩書房,1987。
赤瀨川原平《超藝術湯瑪森》,築摩書房,1987。
附圖 同一時間地點 行人等待的姿勢。《路上觀察學入門》築摩書房1993, p104
|
考現學、路上觀察入門書影_筆者翻拍 |
台灣建築不思議_博客來 |
好書推薦
書名:影像的追尋:
台灣攝影家寫實風貌
作者:張照堂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5/10/21
簡介:
啟動視覺,打開心窗,
跟著攝影大師張照堂追尋的眼睛,
展開一場滿載鄉愁與童心的時光之旅。
「因為我們不時回頭看,所以才能無礙地往前看。」
一九八六年,攝影家張照堂在完成「百年臺灣攝影史料」的整理工作之後,為專欄寫作而展開三年臺灣前輩攝影家的尋訪之旅。在旅程中,他一一遇到活躍於四○年代的鄧南光、張才、李釣綸、林壽鎰;五○年代的黃則修、林權助、陳耿彬、廖心銘;六○年代的鄭桑溪、劉安明、林慶雲、徐清波、謝震隆、陳石岸、黃伯驥、黃士規、蔡高明、許淵富、陳彥堂、翁庭華、黃季瀛、許蒼澤、林彰三、施純夫、周鑫泉、李悌欽……
「每一張照片、每一個觀景窗後面,都反映著創作者不同的『攝影眼』。」
三十三位攝影者,創作年代從三○年代到八○年代,幾乎涵蓋台灣寫實攝影從萌芽到茁壯的六十個年頭。他們優秀的作品足以顯現臺灣攝影的成長軌跡,適切地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創作資產與時代見證。他們之中,有些人的影像創作在當時甚至未被探討,也有部分攝影家的影像作品因保存不當而佚失。即使如此,在張照堂的尋訪與爬梳下,仍清晰地呈現出台灣寫實攝影前行者的純真面容與對影像的無比執著,也見證了上一代前輩攝影家作品中的影像魔法與魅力。
這趟旅程於一九八八年結集出版為《影像的追尋》,而後於二○一五年改版重出。這是以寫實攝影為創作主體的台灣前輩攝影家,第一次有系譜地列入台灣寫實攝影的範疇,受到注視和討論,對台灣攝影文化和歷史影響深遠。
「每一幅好的作品都是在一種歲月的滄桑中提煉而成的。」每一張珍貴、感人的作品,在消隱之前,我們有機會審慎地回顧,在時光的隧道中,共同分享回憶的愉悅與情傷。透過張照堂的追尋之眼,為我們打開一個特殊時空,召喚上個世紀台灣這塊土地的人間之味、人情之美。
消費者保護教育宣導
消費者保護教育宣導
其他相關訊息請見
藝文連結
■ 故宮博物院電子報
■ 新舞台-節目資訊
■ 文建會電子報
■ 台北市立社教館
■ 國美館電子報
■ 中正文化中心
■ 北美館活動表
■ 文建會文創產業推動服務網
■ 國立歷史博物館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藝教館-表演與展覽
■ 表演藝術聯盟
■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松山文創園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備註
■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