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2018年6月電子報


本月紀事
107年素養導向部定必修課程共備小組工作會議   6/11



藝術生活科校定必修課程共備小組工作會議   6/15




107年跨領域課程設計進階工作坊   6/22




藝術生活專欄
(1)「我不在汽車旅館,就在去汽車旅館的路上!」- 陳淑貞「After空場之後」 觀展紀錄
記錄者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呂潔雯


東京都寫真美術館 當期展覽
展覽名稱:「TOP Collection: Learning Into the Pictures
展期:2018512日至85

此次展覽屬攝影教育展,以館藏作品展示為主,透過系統性地規劃展示空間及作品陳設,漸進式的帶領觀眾如何觀賞作品的細節與人物空間佈局等,內容涵蓋50多位藝術家,包含KIMURA Ihee, KUWABARA Kineo, NAKAHIRA Takuma, NARAHARA Ikko, SUZUKI Risaku, UEDA Shoji, Diane ARBUS, Bernd and Hilla BECHER, Henri Cartier-BRESSON, Cindy SHERMAN, Robert DOISNEAU, Elliott ERWITT, Lee FRIEDLANDER, Minor WHITE, Garry WINOGRAND等。


「汽車旅館對我有感召力,能履行這個攝影計劃,對我來講,是一種恩典,一個很大的禮物!」攝影家陳淑貞語帶堅定的口吻娓娓道來創作背後的力量。於陳淑貞親自導覽作品之後,由沈昭良老師的主持下,與創作者進行一場藝術對談。


「After空場之後:空間、性別與符號」展覽不僅是陳淑貞從2010至2018年所執行的長期拍攝計劃,同是也是她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的畢業創作展,主要拍攝宿主離開汽車旅館之後,種種令人遐想的現場畫面,當中展現了作者心境轉折及意象投射,亦是當代社會文化中一種不可被忽視的視覺研究素材。

微掩的紗簾、垂掛的串珠、柔軟的布幕、鏡面的折射等,傳達作者以女性創作者的身分,對應自身的情感事件與尋求空間中的安全距離,從第三者的窺視觀點,低訴出惘惘的恐懼與慌張,構成早期創作的特色。


觀視著一間又一間的汽車旅館房間陳設,彷彿欣賞一件又一件精緻擺設的藝術創作,內容包含有性別符號、英雄象徵、男性威權、異國想像等,驚嘆這些空間設計者的巧思之餘,陳淑貞指出「常常我自己在工作人員帶領下,當我走著祕密通道時,我自己也會很期待接下來會看到什麼場景。」除了驚嘆房間設計者的創造力,更看到宿主的「手動」加料現場,其中有環繞浴缸旁成堆的牛奶空罐、陳列滿桌未啃食完的大西瓜、散落地面的絲襪等。



在近期作品中,隨著陳淑貞心境的轉換,在每次約30分鐘的有限時間內拍攝,陳淑貞不再倚仗著布幕的遮掩或獵奇的環視,而是沈澱自我,重新凝望,找回那失焦的自己,重新再出發。一方面因著器材更新,一方面依循自我心態的轉變,作品中看到空場之後沈靜的一隅,回應凝視內心寧靜的片刻。



「After空場之後」展覽除了映射出陳淑貞自身內心的種種書寫,亦可做為社會文化中不可被忽視的視覺研究素材,空間的建構揭示出當代人們對從「現實」跳脫到「理想」中的自我模糊邊境,並賦予了人們接受那「不完善」的自我,表露出此空間的魔幻魅力正引領著人們進入不為人知的異想世界。


展示的空間原訂於汽車旅館內,後改為忠孝敦化的招待所。「雖這次我無法如願在汽車旅館內展覽,但我相信我會集全宇宙的力量,幫助我接下來的計劃完成。」陳淑貞積極樂觀地談著未來的攝影計劃。



此次個展讓人看到陳淑貞堅毅的執行能力,也感受到她面對一切的勇氣。作品中透露出「汽車旅館」不再只是刻板印象中隱晦負面的場域,反倒成為一位創作者真誠自我對話的療癒空間。在此,攝影不只是紀錄工具,作為一種恩典,一種力量,指引著陳淑貞勇於跨出這重要的一步!






(2)博物學方法系列之三(下) 做法
文/秀峰高中 褚天安

從採集到分類的實況
學生交換彼此的採集卡,並根據現有卡片來分類(褚天安 攝)
分類:教室傢俱(褚天安 攝)
「喜鵲巷植物圖鑑」與「台灣春季常見花卉採集」(秀峰高中學生參與「聯汐夢想」展之作品。褚天安 攝)
「喜鵲巷植物圖鑑」與「台灣春季常見花卉採集」(秀峰高中學生參與「聯汐夢想」展之作品。褚天安 攝)



後記:兩趟微旅行所見

一、生活採集素材寶庫之旅

LIXIL 是一家日本的建材與衛浴設備公司,總部位於東京銀座京橋附近,令人驚訝的是它的一樓竟然是書店,除了自己出版的書籍,還有涵蓋生活領域之各種書籍,二樓則是其出版品的閱覽室與藝廊,可以在這裡閱讀森羅萬象的生活主題專書、做筆記、欣賞當期展覽,而且在東京這樣的地方竟然完全免費,同樣是賣馬桶,日本的TOTO、LIXIL像是文創事業,而台灣的同業似乎較欠缺對生活的想像力與可能性。

我的Lixil採集素材寶庫之旅野帳
Lixil一樓書店(褚天安 攝)
我到訪時正在展出兩個展覽,一是「貝人列傳」(展期為2018年3/8—5/26),介紹明治時代以降,十位日本的貝類研究先驅,除了他們的生平事蹟、採集手稿與標本,還有各種常見的貝殼經過大量採集,形成分類,再從分類中命名新種的標本、採集卡,以及從這些研究中獲得的學問,例如觀察貝殼形態所產生的螺紋方向可以判定生態分布,貝殼生態又與海水溫度、海洋生態有所聯繫,這種分類學(Taxonomy)正是基礎科學,這種基礎科學讓人類面對自然、未知之地不再只有「生蕃、熟番」或是「有用、沒用」的二元架構,能看出蘊含其中的知識多樣性,也因此影響人文的多樣性。就像到了這裡深深體會原來賣馬桶也可以這麼生活化、可以產生這麼多的文化多樣性。

文字「貝人列傳展」展出之手繪採集卡(褚天安 攝)
「伊東豐雄與聖地大三島」展場(褚天安 攝)

第二展廳則展出「伊東豐雄與聖地大三島」,大三島位於瀨戶內海西側,行政區劃屬於愛媛縣,人口老化與外流如同大多數的離島與偏鄉,伊東豐雄在此的設計重點不是只有硬體建築,更著重「地方創生」來創造工作型態與帶來就業機會,這些紮根於地方的就業計畫必須著手調查當地「特色種」,而非移植「外來種」,這次展覽主題大多以地方農業物產與歷史脈絡為主,細膩深入的對當地考現與考古,逐漸塑造出地方特色,而非僅是蓋個造型獨特的教堂,或是標榜某種異國情調的飯店。

二、寫實是再現所見的技術

 學生常常會問「畫畫為什麼要畫得像?」、「畫得很像就是寫實嗎?」,這些疑問正是長久以來許多台灣人對西方現代主義之後的迷思,過度強調藝術教育中的創意表現卻忽略了養成創意表現力的來源是需要深入觀察與瞭解問題,導致藝術課常常像是學生在消費自己既有的偏好,而非透過上課學習進階與啟發。「像」是個攏統概念,我們說野柳的那個岩石像女王頭,而不會說女王頭好「寫實」,那是因為像是人自我好惡的主觀投射,不仰賴客觀證據,然而寫實並非依據個人主觀偏好,而是視覺再現的技術,視覺再現技術需要觀察、採集技術的提升,具有普遍性與可重複性,這種技術的發展歷史正是文藝復興以降歐陸社會開始轉型的重要原因,這可以從17世紀歐洲、18世紀美國與19世紀日本的歷史得到印證,本系列專文正是從離我們最近的日本開始爬梳上述脈絡。

2017年台北植物園有一場銅像揭幕儀式,這個銅像是1873年從法國派駐日本的傳教士Urbain Jean Faurie(1847-1915)的頭像,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紀念其對台灣植物學的貢獻而設立,如同我們所知的大多數歐美人士,不論來到亞洲的目的是傳教還是商務、外交,他們「業餘」的興趣幾乎都是「採集」,Faurie採遍日本後足跡伸進台灣,可惜他第二次來台旅行途中染上重病,1915年死於福爾摩沙,然而他在台灣的的短短停留早已留下上萬件採集記錄,命名的植物已經非常豐富,例如春天時遍佈校園草地的淡紫色小花「佛氏通泉草」(註1) ,即是因為他而有了名字並見諸於文獻。

Faurie神父銅像為日本雕塑家渡邊長男所做,以紀念其對台灣植物研究的貢獻,除了在台灣植物學史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在美術史上也具有填補戰前寫實主義的系譜的空缺,渡邊長男為東美雕塑科初代學生,東京日本橋上的神獸即出自其手,其捏塑手法與肌理塊面可以很明顯看到Auguste Rodin(1840-1917)的寫實主義,非常重視光線與人物情緒的表現,他的親弟弟更是日本赫赫有名的雕塑大師朝倉文夫(註2) ,也是黃土水的指導教授。銅像原作在1917揭幕於台北植物園,可惜戰後消失於兵荒馬亂中,幾經有心人士探查,輾轉於藝術家後代處得知仍妥善保存當初銅像的石膏模,因而得以重製,並在2017年剛好一百年後再度安置於此,除此之外,附近還有早田文藏紀念碑,但是較難親近,被圍欄與池水隔開,紀念碑上的人像浮雕原為北村西望製作(註3) 。


我的Faurie神父銅像調查筆記
日本高校美術教科書中整頁篇幅介紹牧野富太郎紀念館

早田文藏出版的「台灣植物圖譜」中精美的植物畫傳承自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的細膩、優雅風格,除了作為植物學圖鑑也深具美學意義,可惜牧野富太郎的「大日本植物圖鑑」對日本社會的現代美感有深遠影響,早田文藏的「台灣植物圖譜」卻因戰後政治風向4而默默無名,相較於歐美日科學界對於社會美學的影響與藝術界的相互啟發,台灣這些深藏於植物園的豐富文化遺產顯然被低估輕視,甚為可惜。

理念總結與教學重點

博物學是學科界線很模糊的學門,與其說是學科不如說是一種生產學問的方法,而我們生活中遭遇的種種也往往是跨領域、跨學科,很需要運用觀察力、調查力,所以將博物學方法運用於藝術生活,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於日常身邊各種事物的「型態觀察」,並進一步透過歸納、分辨以了解「與社會、歷史與文化的關係」,「豐富藝術生活」。

學習重點一:
從身邊的物件開始觀察,選定主題後用「體系」的方式「採集」,初期可以用「固有種/外來種、特有種/一般種、化石種/瀕危種…等等生物分類學(Taxonomy)的眼光來採集主題物件。

學習重點二:
生活是人類文化的一切,從生活物件當中看出過去、發現新想法,從而「組合元素」,並運用適合的「表現方法」,這正是設計與藝術的原點。


註1:學名:Mazus fauriei Bonati
註2:渡邊長男是家中長子,朝倉文夫排行老五,自幼送養,故姓朝倉。
註3:長崎市平和公園巨大的「平和祈念像」為其知名代表作。

本專欄結束,感謝北門高中張力中老師協助修訂,亦感謝藝術生活學科中心「博物學方法共備小組」所有老師參與實行。



好書推薦
書名:映像台灣
作者: 焦雄屏
出版社:蓋亞
出版日期:2018/06/13


書籍介紹

《映像》系列集結知名電影人焦雄屏逾百篇電影筆錄,縱觀國際情事、時代背景、人文變遷,以全方位觀點,用精煉筆觸細膩描寫華文電影各階段的成長與轉變,帶給讀者一場跨越百歲光陰的電影盛宴。

這本書集合了我們當年改革的激情,在國際奮戰成功的驕傲,還有對當下文化與環境的某種氣氛。——焦雄屏

從60年代的「健康寫實主義」到80年代的「新電影運動」,再隨著民主腳步開放,禁忌解除、資訊爆炸、中國崛起,台灣小清新電影在亞洲獨樹一幟,點點滴滴都是台灣文化遞嬗的歷史佐證。

《映像台灣》收錄近百篇台灣電影筆錄,經典作品評析,多位導演深度對話訪談。此時此地,彼時彼情,在時光推移中重溫台灣的電影故事。

博客來書摘: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069


課綱宣導資源分享

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
教育部國教署與親子天下合作出版《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從核心素養的觀念、教師核心素養的教學、現場教學的案例、教學資源等 4 面向逐一深入分析,帶你徹底了解素養導向教學。


素養導向的教與學-­給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
2分30秒的動畫,讓您了解「什麼是素養?」「素養怎麼教?如何考?」「素養導向教學?配套準備好了嗎?」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素養是「在真實的情境下,可以用出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真實情境學習」。


國教院針對素養導向說明
108新課綱上路後,著重素養導向教學,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蕭儒棠針對素養導向說明,希望能夠透過評量來引導一個比較有素養導向的教學,希望提醒老師們學習表現學習內容兩個一定要合起來,不要單純的只管學習的內容,要把學習表現放進來,透過影片讓各界更了解素養導向的精髓與重點。


大考中心主任劉孟奇新課綱命題演講

目前國中八年級以下學生升高中後將會適用108新課綱。為了配合新課綱,從111年起大考中心將調整升大學考試命題的走向,讓適用新課綱的第一屆學生知道命題方向。大考中心劉孟奇主任說,過去學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來不只希望學生知其所以然,還能知其為何。
藝術生活教師教學意見交流表單
您是藝術生活科教師嗎?有任何教學現場相關意見及經驗,歡迎與我們交流。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s.hs.ntnu.edu.tw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