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5日 星期二

2017年11月電子報

本月紀事
106年度種子教師培訓研習-數位編曲(進階2)11/4

106年度跨領域課程設計實例分享暨工作坊-當「小王子」遇見創客教育的點燈人11/14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106年研發教案(3)
《一起構成一本書》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 蔡紫德老師



教案發想與緣由
所謂的「學習」,就是讓孩子「自由發揮」。但有時候「隨意而為」的習慣,是不是反會讓我們創作的可能性受限呢?這個單元希望引導學生了解「設計規劃」的重要。

一般學生編輯書籍都是從內容開始,而這堂課卻一直希望他們能脈絡分析到主題、單元、畫面…從大到小的建構。

一本書的閱讀其實是時間性的:她要講什麼?怎麼被閱讀?紙張的情緒、佈局的節奏、畫面的張力與文字的對話……一直到應該被如何裝幀。這些事情,都需要在排版裝訂前,預先落版設計。讓我們開始一起練習吧!


攝影專欄
The Arctic Circle Residency – 北極駐村小記
/羅晟文

今年(201710月期間,我有幸參與了由美國紐約農場藝術與科學基金會(The Farm Foundation for the Arts & Sciences, Inc.)所舉辦的北極圈駐村計畫The Arctic Circle Residency)。這個駐村計畫自2009年開始,如今每年共有夏季(六月,永晝期)與秋季(十月,永夜前)兩梯次,於北極點附近的斯瓦巴群島(Svalbard archipelago)航行探險。這個計畫每年接受藝術、科學、教育或任何創意工作者申請,而本梯次包含我在內有三位台灣創作者參與(張致中胡農欣羅晟文)。這篇文章中我將大致介紹我在駐村期間的經歷與感想,若您已通過駐村申請,希望自行發掘、體驗這趟旅途,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於Ny-Ålesund (c) Michael Wallace

    斯瓦巴群島
位於北極海內的斯瓦巴群島Svalbard archipelago)是挪威最北界的國土範圍(北緯74°到 81°),其荷語舊稱為Spitsbergen,意為「尖突、鋸齒狀的山」-- 這應是航海家威廉·巴倫支發現、命名它時的第一印象。它的總面積大約是台灣的兩倍,但居住人口只有約台灣的萬分之一,約兩千六百餘人。特殊的是,在《斯瓦巴條約》下,整個群島是個無需簽證區(visa-free zone),任何人不論國籍皆可在島上永居、工作。煤礦業是群島的經濟、能源支柱,此外島上也有許多大氣科學、天文觀測站,以及有人類末日最後一道防線之稱的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

斯瓦巴群島位置 (c) TUBS,wikipedia


全球種子庫 (c) 羅晟文

隆雅市Longyearbyen是斯瓦巴群島的首府,也是世界最北端的有較大人口的城市(約兩千一百餘人)。隆雅市設施完備,若沒造訪過,很難想像在北極附近也會有電信網路、大學、小學、教堂、旅館、超市、商場、餐廳、圖書館、電影院等設施。但隆雅市外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由於整個群島皆屬於北極熊的自然棲地,所以若無持執照之荷槍嚮導陪同,任何人皆不得走出或駛出隆雅市邊界。隆雅市是斯瓦巴群島對外的空、海運樞紐,也是北極圈駐村計畫的集合點和航行起點。

隆雅市夏季(c) Hylgeriak_ Wikipedia

隆雅市邊界,北極熊出沒警示 (c) 羅晟文

    航行駐村
北極出海航行有點像與世隔絕,期間沒有任何手機或網路訊號;駐村實際航行的時間為兩週,坐的是一艘大約五十米長的荷蘭藉動力帆船。船員、嚮導與嚮導的狗皆有豐富的極地航行經驗,照料大約三十位參與者,且會讓行程盡力滿足每位創作者的特殊需求。大家來自世界各地,專長包括繪畫、攝影、文學、製片、聲音、裝置、雕塑、建築、互動數位媒體等;駐村期間每兩人住一間客艙,但實際上所有參與者一起行動、聚會的時間較多。也因為如此,大家有充分的時間互相認識,互相協助彼此試驗或完成想做的事。舉例來說,有位英國裝置藝術家Hannah Scott希望研究北極海灘上的垃圾,於是我們在旅途中一起撿了數百公斤,從各地漂來五花八門的垃圾,運回隆雅市作分類,並協助她拍攝縮時紀錄影片。除了垃圾、冰塊和海草外,我們不得去撿回任何自然中的物件、生物或石頭,希望我們造訪後不改變環境樣貌,且不留下任何痕跡。

Nemo與帆船Antigua號 (c) 羅晟文

北極淨灘 - 垃圾分類 (c) Hannah Scott

駐村期間並非一直都待在帆船上,我們幾乎每天都會乘坐Zodiac橡皮艇登陸群島沿岸,上午和下午各一次。登陸點通常是無人跡的自然環境,包括冰川末端、U型谷、凍原、小島、捕鯨聚落遺址、煤礦聚落遺址等,位於北緯7880度間(群島最北端,北極點前最後一站);無論是登陸或在船上,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或聽到巨大的冰川尾端崩落至海中(ice calving)的轟然巨響,以及感受它引發的小型海嘯。有時我們會有較長的登陸/登山活動(自行選擇是否參加),例如在Trollkjeldene79.39°N, 13.44°ENASA測試火星登陸艇的基地之一),我們走了18公里的山路與薄冰。

Ny London 登陸 (c) 羅晟文


Trollkjeldene 薄冰區 (c) 羅晟文

攀爬冰河 (c) 羅晟文

張致中與結冰的調色盤 (c) 羅晟文

白天在甲板上也時常會有事做,例如練習、幫忙船員們收放船帆、固定繩索。此外,我們在Mushamna附近航行時發現一隻數公里外的北極熊。帆船靠近牠時關了引擎,滑行至大約相距百餘公尺處;甲板上沒有人作聲,我們看見牠,牠也看見我們。


北極熊 -Mushamna 附近 (c) 羅晟文

天黑時,帆船通常會航行,在下一站下錨,所以每天早上起來,走到甲板上時皆是新的驚奇。極光與月出是冰冷黑夜中足以吸引人走上甲板的風景,尤其是十月四日中秋節,我和致中、農欣等著月出,不願睡覺;在極高緯度的滿月升起後幾乎是橫的劃過天際,與海面平行,時而躲進山中,時而露出光芒。也因駐村期間適逢中秋與國慶,我們有許多機會可以和大家介紹台灣與它的民間故事。

月出(中秋)與浮冰 (c) 羅晟文
船上極光 (c) 羅晟文

至於我的計劃則又與動物有關,在準備北極行的禦寒衣物時,發現甚難了解量產羽絨外套中的鵝毛從何而來;於是,我試著在出發前兩個月,在家附近的公園中撿拾白鵝和加拿大雁自然脫落的絨毛,自行填充縫製成一件羽絨外套。我試著在駐村期間,除了兩件基本的防寒內衣外,只穿自製外套執行全部21次登陸,看看自己能否存活,並用熱感相機、溫度計量測外套的實穿保溫能力。


測試自製羽絨外套 (c) 羅晟文

自製外套保暖度測試 (c) 羅晟文

    小結
承蒙專業嚮導群與船員們的照料,這次駐村比我想像的輕鬆、舒適許多,甚至可以說是非常舒適,也沒有想像中冷(白天約攝氏0-15度)。船內廚房天天共應三餐與茶點,船外登陸時有嚮導看守,彷彿是身處在一個安全膠囊裡。駐村前後我經常閱讀古今極地探險家的故事、喜劇與悲劇;其實我們到的這些環境是致命的,也曾奪命,但我們這群駐村參與者不會感受到這層環境壓力,只會經驗它不可思議的外觀。即便如此,這樣的片面經驗仍讓我難以平復:船上大家常說回到「現實」生活的方式竟是重新連上網路,如果網路是現實,那極地實質的自然環境究竟是什麼?也許許多人對北極的概念是抽象、虛幻的,認為它是自己生活世界範圍外的地方,我也曾有這樣的感受。然而研究極地逾五十年的英國生態學教授Terry V. Callaghan:「北極和世界的其他地方並沒有隔閡(The Arctic is not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極圈駐村好像讓我更理解了這句話。


船上食物(晚餐) (c) 羅晟文

Ymerbukta,冰河末端(c) 羅晟文

藝術家Devra Freelander與浮冰 (c) 羅晟文

好書推薦
書名: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台灣木職人的記憶與技藝
作者: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團隊, 王妃靚, 陳泳翰/文字
攝影:翁子恆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7/09/30




北歐設計的簡約書櫃、日本的精雕漆器碗盤、美國壁爐邊的老奶奶搖椅……

你可知道,這些東西過去都出自台灣的工廠?

  如果要把家裡重新裝潢,家具器皿大翻新,你會用簡約新潮的IKEA、溫潤樸實的MUJI、還是家具街裡老派但經典的中國式紅木櫥櫃?而當你在家飾店裡閒晃挑選時,是不是會一面想起爺爺奶奶家裡不起眼卻耐用的實木桌椅器具,卻一面為了清潔保養方便,選擇使用塑膠或鋼鐵,漸漸地家中少了一抹溫暖鮮活的褐色?

  曾經,木頭材質的家具日用品和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也曾經,現在人人心儀的歐美日木製品有許多都是從台灣出產。台灣過去是世界上一流的木業加工大國,大量的林木資源、傳承自中日的高超技術,還有加上世界前三的木工機械工業,構築出傲視全球的榮景。只可惜因為長期代工沒有發展品牌,再加上生活型態改變、產業外移、政策限制等等因素,漸漸地,訂單少了,產業中的人們也面臨逐漸高齡化卻找不到接班人的窘境,相關產業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

  為了讓木業再次重新活化,行人選定榫卯、跳台(車床)、曲木等三種實木加工最主要的技法,讓讀者從與日常生活最緊密相連的「細木作」家用品裡,看見最精湛的匠師技法,和最富生命力的木質紋理,然後發現不只物品本身具有高度美感與實用價值,背後所保留的技藝和產業鏈也一樣值得注目。

  隨著本書介紹的人,我們希望能帶領大家重溫木質的美感體驗,和再度開始使用木製品的熱情。

《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台灣木職人的記憶與技藝》網站http://flaneur.tw/wood/

藝術生活教師教學意見交流表單
您是藝術生活科教師嗎?有任何教學現場相關意見及經驗,歡迎與我們交流。

藝文連結
■       國美館電子報
■       北美館活動表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       表演藝術聯盟
■       公視-表演打天下
■       松山文創園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gmail.com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網站:https://site.hs.ntnu.edu.tw/artcenter/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